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仪,就把这个问题上报给了国家。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溥仪这辈子,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1906年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小时候被慈禧太后抱上龙椅,当了宣统皇帝。那时候清朝摇摇欲坠,他两岁就成了傀儡。1912年逊位后,继续住在紫禁城,日子过得像笼中鸟。1924年冯玉祥赶他出宫,他跑到天津租界,混迹租界生活。1932年日本人拉他去东北,扶上伪满洲国皇帝宝座,当了九年汉奸傀儡。1945年日本投降,他想逃去日本,被苏联抓了,关押五年。1950年回国,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学着干农活、洗衣服,从皇帝变普通人。 改造期间,溥仪渐渐适应新生活。1959年特赦出来,定居北京,当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平时翻翻书,写写回忆录,日子平淡下来。1960年娶了李淑贤,这位杭州护士比他小22岁,两人通过政协介绍认识。婚后虽有小摩擦,但周恩来出面调解,帮他们稳住了关系。溥仪对医学感兴趣,总想当医生,周恩来劝他别折腾,可他还是学了点中医。1964年查出肾癌,切了左肾,病情反复。1967年右肾也癌变,治疗拖了三年,他就这样走了。 溥仪一走,家人傻眼了。按老规矩,皇帝得建陵寝,规格得讲究风水、仪式,可新中国哪有这套?李淑贤、弟弟溥杰、妹妹韫茹聚一起商量,传统礼仪一套套摆不上台面。大家纠结半天,决定上报国家求指导。报告很快送到国务院,周恩来看到后,没急着拍板。他知道溥仪身份特殊,前半生当皇帝、汉奸,后半生改造为公民,安葬一出岔子,容易闹争议。批示上写得清楚:尊重爱新觉罗家族历史,由家属决定处理方式。火化或土葬随便,安葬地点可选八宝山革命公墓、万安公墓或其他公墓。强调低调,避免干扰。 周恩来的处理,接地气又周全。溥仪不是普通人,但也不是国家领导人,按公民规格来,既不搞国葬,也不沾帝王味儿。家人领到指示,松了口气。没开追悼会,只在医院简单告别。遗体火化后,骨灰盒放进八宝山人民骨灰堂。整个过程没张扬,家属领了520元抚恤金和4000元稿费,继续过日子。这决定不光解决了眼前难题,还体现了新中国对历史人物的包容。溥仪从皇帝到公民,一路跌宕,他的安葬也像他的人生,夹杂着旧新交织的痕迹。 说起溥仪的婚姻,也挺有意思。他一生五段婚姻,前四段多是政治联姻,封建味儿重。跟李淑贤这桩,是他晚年唯一有点真感情的。两人1962年结婚,李淑贤照顾他病重时,没少费心。婚后溥仪作息乱,熬夜看书,李淑贤劝不动。周恩来1963年请他们去人民大会堂,聊了聊婚姻事,鼓励互敬互爱。李淑贤听了,决定不离。溥仪感叹这是他头回懂爱情。可惜好景不长,癌症拖垮了他。李淑贤守到最后,处理后事时,也跟着家人上报规格。 溥仪的生平,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大变迁。从紫禁城金銮殿,到抚顺劳改农场,他亲身经历了王朝崩塌和新生。特赦后,他写《我的前半生》,成了畅销书,里面讲改造心得,读着像自白书。政协工作让他接触社会,学着平等看待人。健康出问题后,他坚持治疗,1967年10月17日咽气时,北京正值秋深。家人上报安葬,不是小事,周恩来的批示,让一切回归平常。骨灰存八宝山,没墓碑大张旗鼓,就这么安静搁置。 后事办完,李淑贤继续在北京生活。溥仪的骨灰先在八宝山寄存两年,周恩来批准手续,一切按部就班。1994年,有人修华龙皇家陵园,想迁溥仪骨灰回老家地儿。李淑贤同意了,1995年办了迁葬,骨灰和谭玉龄等合葬。陵园在遵化,选了面南朝北的位置,按家族习俗来。李淑贤自己没迁,1997年因肺癌走了,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溥仪的结局,就这样尘埃落定,从皇帝到公民,安葬也回归尘土。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
混沌于浮云
2025-10-09 22:56: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