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不久后改嫁。12年后,人们看到周如枚的下场,纷纷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梁从诫193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思成是建筑专家,母亲林徽因是诗人兼建筑师。他从小跟着父母接触古建筑和文学,抗战时期全家迁到西南,生活颠沛流离。他高中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1954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去云南大学教书。1962年调回北京,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主要研究世界史。那时候他已经结婚,家庭稳定,有个儿子。梁从诫性格内向,工作认真,从不爱张扬。父母的教育让他养成坚韧的习惯,无论环境多变,都能咬牙坚持。他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平静,每天埋头文献,偶尔和同事讨论学术问题。这样的背景,让他成为那个时代典型的文化人,注定会面对一些考验。 周如枚比梁从诫小一岁,1933年生在北京,父亲周培源是物理学家,曾任北大校长。她从小在学术氛围中长大,接受良好教育。两家父母本就认识,周培源和梁思成夫妇有学术往来,所以梁从诫和周如枚从小就熟识。1954年他们结婚,那年梁从诫22岁,周如枚21岁。婚后在北京东城租房住,生活简单。1959年儿子梁鉴出生,全家其乐融融。周如枚在单位做翻译工作,负责外文资料,她的专业让她在职场站稳脚跟。两人婚姻初期没啥大风浪,互相支持,儿子渐渐长大。这样的组合,本该是稳稳的幸福,可时代一变,一切都露出了裂痕。 1969年夏天,梁从诫接到通知,被送到江西一个农场劳动。那年他37岁,正值壮年,却要离开北京去干农活。周如枚得知后,立刻准备离婚协议。梁从诫签字那天,她已经想好下一步。离婚手续办完,她带儿子去民政局,又去报社登启事,公开断绝和梁从诫的关系。最绝的是,她直接给儿子改名,从梁鉴变成周志兵,户口本上涂掉旧名,写上新名。这样一来,儿子就彻底和梁家划清界限。梁从诫没阻拦,他收拾行李上了火车,去了江西。那里条件差,他每天干重体力活,从插秧到犁地,全是新手干的苦差事。 离婚没多久,周如枚就开始相亲。她在北京一家医院的活动中认识了医生谢荣,两人很快就定下来。婚礼低调,在周家办了几桌。谢荣是普通医生,工作稳定,周如枚跟着他过日子,继续她的翻译岗位。1970年,她生下女儿谢兰,新家庭就这样搭起来了。她把过去的事封存,不再提梁从诫,也不让儿子联系父亲。梁从诫在农场听到她再婚的消息,继续埋头劳动。他学会了开拖拉机,还自学焊接,这些技能让他在农场站稳脚跟。几年下来,他身体结实了,心态也稳了。这样的转变,其实是环境逼出来的,但也让他后来的路走得更远。 梁从诫在江西待了近十年,期间没闲着。他利用空闲时间看书,抄笔记,坚持学术兴趣。1978年,他调回北京,重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世界史研究。工作恢复后,他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那时候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创办了自然之友组织,这是中国最早的环保NGO之一。他负责协调项目,写报告,推动河流保护和野生动物议题。1994年,他再婚,娶了王文瑛,两人一起工作,一起参加会议。王文瑛是他的同事,性格温和,支持他的环保事业。梁从诫晚年得了癌症,2010年去世,享年78岁。他留下的遗产,不光是学术,还有环保理念,影响了一代人。 周如枚的日子表面上看挺顺。她婚后专心家庭和事业,翻译文件,带孩子。女儿谢兰渐渐长大,她教女儿念书,生活规律。但1981年,她47岁时查出癌症。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治疗过程漫长。她在医院住了几个月,病情没控制住,就离开了。女儿谢兰才12岁,丈夫谢荣照顾她长大。周如枚走后,旧识们议论起来。有人说,她当年离婚太绝情,儿子改名是彻底切割,现在看她的结局,总觉得是报应。梁从诫听到消息,没多说什么,继续他的工作。这样的对比,让人感慨人生的无常。
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
混沌于浮云
2025-10-09 23:05: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