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

迎丝的趣事 2025-10-10 00:00:05

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18天直插欧洲,这不是一条新航线,这是一次,对旧世界“海上收费站”的“降维打击”。 新加坡港靠着马六甲海峡这棵“摇钱树”的好日子,这回是真要变味了。几百年来攥着东亚到欧洲的航运命脉,来往货船不管是加燃料、修船还是换船员,都得在这儿掏一笔钱,2024年上半年光是船用燃料就卖了2720万吨,稳稳坐着全球最大燃料枢纽的宝座,这种当“收费站掌柜”躺着赚钱的生意,确实让不少国家眼馋。 李显龙自己都承认,海事行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引擎,他们花了大力气把自己打造成东西方的门户,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粮食贸易、八成人口依赖的进口物资,好多都得从马六甲过一遍,新加坡港任何时候都有上千艘船在港待命,连规划中的大士港未来年处理能力都要冲到6500万个标准箱,全靠马六甲这道天然“收费站”撑着。 但就在新加坡以为这好日子能一直过下去的时候,中国的“冰上舰队”已经悄悄开出了新路子。9月底宁波舟山港那艘“伊斯坦布尔桥”轮一启航,就把这百年不变的航运格局撕开了口子。 这艘装着4000多个集装箱的货轮里,塞着光伏组件、储能柜和义乌的日用百货,顺着北极东北航道往欧洲去,18天就能到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要知道以前走苏伊士运河得40天,绕好望角更是要50天,一半的时间都省下来了。 这可不是偶然试水,这条“中欧北极快航”是实打实的战略布局,之前2024年底先开了到德国威廉港的26天航线,这次直接把时效压缩到18天,等于给中欧贸易开了条“海运快线”。 更让新加坡坐不住的是,这条航线可不是只能走小船,现在首航用4900标箱的船只是为了灵活应对浮冰,宁波舟山港一年接卸超50次2万标箱以上的大船,等航线成熟了,这些巨轮照样能走北极航道。 而且走这条线的成本优势藏都藏不住,义乌的物流公司算过账,单柜成本比中欧班列省40%,还比传统海运快一半以上,虽然每个集装箱运费比苏伊士航线贵200美元,但架不住时效快啊—— 跨境电商的圣诞季货物能提前两周上架,动力电池这类高附加值产品在路上少待22天,自放电风险都降低了,北极的低温还省了冷藏成本,这笔账外贸企业看得门儿清,光是浙江就装了1300多个集装箱,占了首航货量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的“收费站”生意,本质上靠的是“必经之路”四个字,但北极航线直接把这个根基刨了。传统航线不仅慢,还一堆麻烦事,红海危机让苏伊士运河老堵车,俄乌冲突连中欧班列都受影响,波兰一关边界,陆上通道就停摆了。 可北极航线不一样,路径相对独立,受地区冲突的影响小得多,加上2025年夏季通航窗口期已经延长到120天,俄罗斯的破冰船队还能护航,明年海杰航运计划跑16个航次,等于大半年都能走,这分流效应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关键的是,这条航线还踩中了绿色转型的风口,用低硫燃油跑一趟,碳排放直接降50%,现在全球都在搞碳税,这份“低碳履历”让货物更有竞争力,新加坡那些靠传统燃料和中转服务赚钱的业务,根本接不住这个新趋势。 新加坡不是没察觉危机,早就挤破头当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嘴上喊着要搞绿色航运转型,可骨子里还是依赖马六甲的老本行。要知道中国90%以上的外贸船运以前都走马六甲,新加坡港2024年近200亿美元的港口收入里,一大半都和这些过境船只挂钩。 现在北极航线一开通,那些时效敏感、高附加值的货物率先分流,比如宁波口岸前8个月对欧盟3307.4亿元的进出口货物里,新能源“新三样”和跨境电商货都开始走北极线,新加坡的燃料销量、船舶维修这些生意自然会被抽走。宁波港的股价已经给出了答案,航线开通当天大盘跌1%,它还涨超5%,资金比谁都清楚,未来的航运重心要变了。 这哪是开了条新航线,分明是给新加坡的“收费站”来了记釜底抽薪。以前新加坡靠着地理位置垄断生意,不管船东愿不愿意,都得在这儿花钱;现在中国的“冰上舰队”直接绕开马六甲,用18天的时效、更低的成本和更安全的路径,把“必经之路”变成了“可选之路”。 新加坡想转型绿色燃料、扩大港口,但北极航线的优势是天生的——北半球的贸易捷径本来就该走北冰洋,就像中美航线早就在借道北极上空一样,只是现在海运终于跟上了。 等明年16个航次跑起来,2万标箱的大船也加入进来,新加坡那2720万吨的燃料销量、全球最大中转港的地位,恐怕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谁也不傻,能省时间、省成本、还更安全的路,没人会放着不走,新加坡躺着赚钱的日子,算是真的到头了。

0 阅读: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