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湾永远不会在被分出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海峡填平,将台湾直接与大陆版块连成一体。 这想法看着大胆,实则藏着实打实的工程逻辑,光靠空想可撑不起这么大的盘子,得拿数据和案例说话才靠谱。先看海峡本身的底子,最窄的地方从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也就 130 公里,平均深度 60 米,最深处也才 88 米,算不上是深不可测的天堑,这为填平工程打下了最基础的地理条件。 再算笔实在账,要是先填出一条 1 公里宽的陆地通道,算上水下 60 米的填充和水上 10 米的路堤高度,按梯形截面估算,总土方量得有 104 亿立方米。 这数字看着吓人,但咱有拿得出手的家伙事儿 ——“天鲲号” 挖泥船每小时能挖 6000 立方米,一天下来能输送 10 万立方米泥沙,填满一个水立方也就 6 天时间。 要是凑够 500 艘这级别的 “填海神器” 同时作业,15 年左右就能把这条通道堆出来,比当年愚公移山靠谱多了,毕竟现在不用靠子孙接力,机器就能顶上去。 别以为填海是现代才有的新鲜事,早有前辈们趟过路。荷兰人当年搞须德海工程,5 年就修了 32.5 公里的拦海大坝,硬生生把北海和须德海隔开,后续 40 多年围垦出 2050 平方公里土地,让国土面积增加了 6%。 迪拜的棕榈岛更夸张,花 140 亿美元把 72 公里海岸线延长到 1500 公里,虽然有烂尾的,但朱美拉棕榈岛已经住了上万人,证明大规模填海完全能落地。 咱中国的填海技术更是有实战经验,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就是现成的例子,对比下来,台湾海峡的工程难度算不上跨不过去的坎。 土源问题也早有解决方案,福建的宁德、南平、三明一带全是丘陵山地,正好能提供充足土石。按 104 亿立方米的需求量算,只要开挖 104 平方公里的山地,平均挖深 100 米就行,挖出来的地方还能整理成 70 多平方公里的平地,既解决了填海原料,又给福建多造了块可用土地,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且不用像迪拜那样从远处运沙,就近取土能省一大笔运输成本,算下来总造价约 2.32 万亿元,也就相当于 2024 年 GDP 的 1.8%,分摊到十几年里完全扛得住。 更关键的是这工程一旦成了,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不像桥梁隧道怕台风地震,填出来的陆地根基稳得很,就算海峡全年 300 多天刮 6 级以上大风,只要护岸用够抗腐蚀的钢筋混凝土,再每隔 1.5 公里设个隔仓加固,17 级台风来了也不怕。 而且这可不是一条简单的路,150 平方公里的新陆地能建物流园、新能源基地,还能搞旅游开发,光土地价值就有 4000 亿元,长期收益远超初期投入。 从战略层面看,这才是真正的 “无缝连接”。以前想的桥隧结合方案,虽然投资少点,但总隔着海水,哪天出点故障还得停运检修。 填平之后就不一样了,汽车火车能直接开过去,物资人员往来连轮渡都省了,两岸的经济融合直接从 “跨海联动” 变成 “陆地一体”。更别说从根本上断绝了任何分裂的可能,就像把两块磁铁牢牢粘在一起,再也不用担心被外力分开。 虽说有人提过用黄河泥沙自然填充,但那实在太慢,黄河每年才带 16 亿吨泥沙,要填满海峡得几千年,等不起也耗不起。 还是人工填海来得实在,有 “天鲲号” 这样的装备,有荷兰、迪拜的案例打样,有福建的土源支撑,算下来工期、成本、技术全在可控范围内。 这工程要是真能启动,绝对是人类史上头一号的超级工程,比长城、金字塔加起来都震撼,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台湾和大陆永远焊在一起,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这片土地分开。
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岸统一,但
【53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