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讲话了!” 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咱们如今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日语!” 可事实真的这样吗?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离开日语词汇,现代中国人就不会说话了? 网上总有种说法,听着挺吓人:要是把日语词都刨掉,我国人恐怕都没法好好说话了。 这话流传得广,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词汇的数量、历史的来龙去脉,还有语言本身的韧性,存在一些误解。今天,我们就从三个角度,把这事儿聊个明明白白。 先来算笔账,看看所谓的“绝大多数”到底有多少。有语言学家下功夫统计过,在我们日常最常用的4000个词里,真正从日语“进口”的,只占了7.2%。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每说一百个常用词,来自日语的还不到八个。 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像“我你他”、“爹妈”、“吃饭喝水睡觉”,还有“走跑看”,这些构成我们生活基本盘的词,哪个不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日语借词真正集中的地方,是那些近代才冒出来的专业领域,比如“哲学”、“科学”、“经济学”这些。 它们当然重要,但就像是给电脑装的专业软件,而不是操作系统本身。就算清末民初那阵子,新词井喷,日语借词在新词里占了四成多,那也只是新词的比例,不是整个汉语词库的比例。 到了改革开放后,英语词汇的涌入,更是把这个比例压到了10-20%以下。 再往深了挖一层,很多被贴上“日本制造”标签的词,身世其实相当复杂。它们更像是出门溜达了一圈又回家的“侨胞”。 就拿“社会”和“自由”来说,这两个词的汉字组合,早在晋唐宋明的古籍里就有了影子。 日本人只是借了我们的旧瓶子,装了西方传来的新酒,然后这瓶酒又回流到了中国。这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激活,而不是单方面的创造。 而且,我们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像“物理学”、“细胞”、“大气”这些词,其实是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成果,诞生在中国的时间比在日本流行得要早。 林则徐和魏源他们的著作里,就已经有了我们自己创造的科技、地理新词。 “电话”这个词就是个绝佳的例子。“电”和“话”都是地道的老汉字,我们最早音译叫“德律风”。日本的组合方式因为简洁,后来居上,但这本质上是传播的胜利,词汇的根子还在汉字里。 所以说,这些新词是西方概念、汉字基础和日本整理三方合力的结果,功劳不能全算给日本。 说到底,汉语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它的强大,不在于拒绝任何外来事物,而在于它海纳百川的胸怀。 从古代吸收“葡萄”、“茉莉”,到近代借鉴日语词,再到今天我们说“咖啡”、“沙发”,这都是汉语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这些外来的“藤蔓”,只会让大树的生态更丰富,但动摇不了它的主干。汉语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几千年来稳如泰山,和日语的体系完全不同,这才是语言的“树根”。 我们现在借助字典还能读懂先秦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何况,这棵老树还在不断发出新芽。面对新时代,我们不是也创造了“微博”、“网购”这些全新的本土词汇吗?这股内在的创造力,才是汉语真正的底气。 历史上,日本曾大量学习和引入汉字词汇,近代我们有所借鉴,不过是漫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片段。 正确看待这段历史,我们既要承认邻居在特定时期扮演的桥梁角色,更要对自己语言文化的深厚与坚韧,抱有十足的信心。毕竟,语言的生命,在于流动与融合,而非固守原地。 参考资料:凤凰网——“离开日语词汇,中国人就没法说话”的谣言是怎么产生的
“没了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讲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咱们如今说的话,绝大多
经略简料
2025-10-11 10:50:30
0
阅读:75
从来不晓得
这货肯定是日本人没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