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那个年代,郭沫若、吴晗这些大学者迫切地想知道明朝皇帝的陵墓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如果对陵墓进行挖掘,说不定能找到失传的史料,来补上历史的空白。 这种想法很快就和当时国家想要搞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示新面貌的观念结合在了一起,于是,挖开定陵就不光是考古了,更成了一件为国争光的大事。 当然,当时也有人心里犯嘀咕,考古圈里不是没人担心,单凭我们那时候的技术,真能保护好挖出来的宝贝吗?可惜,在一片“打开历史宝库”的兴奋声中,这点担忧被人们忽视了。 当考古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推开地宫的石门那一瞬间,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地下躺了三百年的万历皇帝的金冠、龙袍,还有那数不清的陪葬品,竟然还跟新的一样,那一刻,仿佛所有的期待都值了。 但谁也没想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这么大,就在打开棺椁,丝织品接触到新鲜空气的那一刻,灾难开始了,那件曾被寄予厚望的龙袍在人们的注视下,颜色迅速变暗、发黑,然后变脆,最后轻轻一碰就碎成了粉末。 紧接着,悲剧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其他的丝织品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金器失去了光泽,更让人心痛的是后续的处理,幸存的文物被扔进漏水的库房里发霉,皇帝那口巨大的棺材被当成垃圾丢掉,连皇帝和皇后的骸骨最后都被一把火烧了,这一切都无情地说明,我们当时真的没准备好。 定陵文物的毁灭给整个中国考古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心痛不已,马上给国务院写信报告情况。 很快,这个惨痛的教训传到了最高层,周恩来总理直接下达指示,为这场悲剧画上了一个句号,也为后来的考古工作划下了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 从那以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就成了一条铁律,而定陵的失败也用一种极其讽刺的方式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理念的根本转变,之后的考古审批变得更加严格,“保护第一”也成了整个行业重要的行规。 信息来源: 人民网——《定陵3000件文物重返地下 万历龙袍已碳化碎裂》 定陵3000件文物重返地下 万历龙袍已碳化碎裂--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聚焦中国“帝陵”之痛 当学术研究遭遇文物保护》 “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具体信源: 聚焦中国“帝陵”之痛 当学术研究遭遇文物保护--时政--人民网
[微风]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
千浅挽星星
2025-10-11 18:42:17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