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1日10时20分,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再次成

云景史实记 2025-10-12 01:19:12

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1日10时20分,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再次成为世界航天关注的焦点。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从“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腾空而起,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和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共三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第二次飞行验证了其可靠性与稳定性,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东方空间花了 3 年就造出的引力一号,现在已经是第二次成功飞天了,这在航天领域太不容易了。要知道航天发射差一点都不行,去年 1 月遥一火箭首次发射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今年遥二又更进一步 。 近地轨道能运 6.5 吨东西,相当于 13 头成年大象的重量,50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也能运 4.2 吨,比国内好多主流火箭都能扛。 更关键的是成本,比国内主流火箭直接降了 30% 到 40%,这可不是小数字,商业航天拼到最后就是成本和可靠性,咱们这两点都占了。 可能有人不知道固体火箭的厉害,这种火箭准备时间短、反应快,就像航天界的 "急行军",而引力一号还是全球首创的全固体捆绑构型,芯级和助推器能像拼积木一样组装,生产效率高得很。 这次遥二发射比遥一又做了不少改进,质量稳定性更好了,还能适应不同轨道和发射点,连生产管控体系都跟上了,这说明它不是偶尔成功一次,而是能批量、稳定地发射,这才是真本事。 再看看发射背后的底气,山东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太了不起了!从 2019 年第一次海上发射到现在,这里已经保障了 18 次海上发射,把 115 颗卫星送上天,全国的海上发射全是这儿搞定的。 他们搞的 "前港后厂、陆海联动" 模式太聪明了,火箭在陆上工厂造好,直接拉到港口的发射船,出厂就能发射,省了多少功夫。 这次用的 "东方航天港" 号发射船,就是咱们自己造的专业化发射平台,海上发射能灵活选位置,避开人多的地方,还能适应不同卫星的轨道需求,这都是咱们独有的优势。 火箭送上去的卫星也不是摆设,就说吉林一号宽幅 02B07 星,别看它轻,本事大得很,能拍出 0.5 米分辨率的高清影像,150 公里的幅宽一次能扫一大片地方。 之前吉林一号的卫星就帮着农民看过庄稼长势,帮着救灾部门监测洪水,这次这颗星上去,以后咱们看地面更清楚了。 另外两颗数天宇星是试验星,以后可能会用到通信、数据传输这些领域,都是在为咱们自己的卫星网络打基础。 现在全球商业航天拼得厉害,太空里的轨道和频率资源就那么多,国际上都是 "先到先得",晚了就没位置了。美国 SpaceX 去年就发射了 117 次商业发射,占了全球 67% 的份额,他们的星链已经发了 8000 多颗卫星。 咱们之前规划的 "星网"" 千帆 " 这些大星座,发射进度还赶不上计划,缺的就是像引力一号这样靠谱的火箭。 这次遥二成功了,说明咱们能稳定地把卫星送上去,以后组网速度肯定能提上来,再也不用看着别人抢资源着急了。 更让人骄傲的是自主创新,东方空间才成立 5 年,就从无到有造出了这么厉害的火箭,还搞出了 自己的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能重复使用、能调节推力,这些技术以前都是少数国家的宝贝。 他们还把火箭零件标准化,像拼积木一样造火箭,生产周期短还省钱,以后要造更大运力的引力二号,太阳同步轨道能运 15 吨,成本能降到跟 SpaceX 一样,每公斤才 2 万元,这可不是吹出来的,是一步步干出来的。 想想十年前,咱们商业航天还没什么名气,现在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3700 多亿涨到 2024 年的 2.3 万亿,今年眼看要突破 2.5 万亿,这速度太惊人了。 2025 年上半年咱们就完成了 35 次发射,全成功了,发射卫星数量比去年多了 92%,这些数据都是实打实的进步。 引力一号遥二的成功,就是给这股势头再添一把火,让全世界看看,中国商业航天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而是能并肩甚至领跑的。 说实在的,看着火箭从海上腾空而起的那一刻,真的热血沸腾。这不是靠买技术、靠别人帮忙,是咱们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工人、自己的科学家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从火箭发动机到发射船,从卫星制造到港口保障,全链条都是自主的,这才是最硬的底气。以后咱们的手机信号可能更稳,种地、救灾能用上更多太空数据,这些都离不开这样一次次的成功发射。 所以说,引力一号遥二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是咱们商业航天多年积累的爆发,是自主创新的最好证明。它让咱们在全球航天竞争中腰杆更硬,也让普通人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太空技术的好处,这样的成功,太值得骄傲了!

0 阅读:35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