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东风61还大,朝鲜展示全球最大机动核导弹,射程覆盖全球? 10月10日夜间的朝鲜建党80周年阅兵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超大的弹体、11轴特种发射车,压轴出场的火星-20洲际核导弹究竟什么水平? 东方点评: 首先,单纯从弹体尺寸来说,火星-20绝对算是陆基核导弹中的大块头,比中国刚刚亮相的最新型东风61固体洲际弹还要大不少,也比世界上主流的洲际导弹大。 ——— “大”不等于“强”,但“大”一定先声夺人。电视镜头扫过那辆11轴发射车时,我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有人惊呼“这玩意儿能把地球打穿”,也有人酸溜溜地吐槽“朝鲜又造了个模型”。我把视频暂停,拿尺子对着屏幕比划:弹体直径估计2.5米往上,长度快赶上公交车,确实比东风-41粗一圈,更比俄罗斯“亚尔斯”胖两号。可体积暴涨背后,到底是技术跃迁,还是“虚胖”充门面?这事儿得掰开揉碎聊。 先补一堂冷知识:固体洲际导弹不是越粗越好。药柱浇注得均匀、壳体做得轻、推力矢量控制得稳,才是真正的“肌肉”。弹体突然加粗,往往意味着要么发动机比冲没提上去,只能多塞燃料;要么复合材料壳体不过关,被迫用厚钢筒;再或者,多弹头分导舱段塞得太臃肿。三种情况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技术天花板还在,靠“吃激素”硬撑体格。我把2017年“火星-14”和2020年“火星-15”的照片翻出来对比,发现它们二、三级衔接处直径突变,像把两节不同口径的水管硬生生焊一起;如今“火星-20”直接一条圆筒通到底,视觉上倒是顺眼了,可重量也跟着水涨船高——11轴发射车比中国16×16的HTF5980还长,跑起来活像一条喘着粗气的钢铁蜈蚣,公路转弯半径得占两条半车道,真拉到野外,一座小桥就能让它“卡关”。机动发射的生存能力,可不是光看轮胎多就能叠出来的。 再说射程“覆盖全球”这事儿。朝鲜电视台打出“15000公里”字幕,弹幕瞬间沸腾,说“华盛顿分分钟成灰”。我顺手打开地图工具:从平壤到华盛顿大概11000公里,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才13000公里,15000公里确实够得着。可导弹不是直线飞,地球自转、弹道高点、再入阻力都要吃公里数。更关键的是,这个射程是按“最小能量弹道”算出来的,实战中你得留余量做机动变轨、躲避拦截。换句话说,纸面15000,打出去可能只有12000的实战半径。即便如此,也够吓人对吧?但别忘了,吓人的前提是弹头得轻。朝鲜官方没提投掷重量,我只得用“土办法”估:假设一级发动机比冲250秒,二级270秒,三级280秒,再把弹体粗度代进齐奥尔科夫斯基方程,算出来的投掷质量约1.8吨。1.8吨能带啥?一枚小型化单弹头+诱饵包刚好,要是想带3颗以上分导核弹头,就得把当量砍半,或者干脆缩短射程。所以“全球覆盖”听着像灭世大魔王,真到账本面前,也许只是一枚“大号的单身汉”。 有人反驳:朝鲜已经宣布完成小型化核弹头试验,1.8吨足够塞一颗50万吨当量热核弹。我点头承认,可心里还是犯嘀咕——核试验是在地下静态环境里做的,弹头要承受再入时十几马赫的烧蚀、震动、电磁干扰,重量还得再涨。美苏当年把核弹头缩到200公斤一颗,烧了十年工夫、做了上百次试验。朝鲜总共六次核试,就想把弹头缩到500公斤以内?不是不可能,只是概率像中彩票。更现实的路径,是“火星-20”先带一颗大块头单弹头,把射程拉到极限,打心理战;等哪天轻量化真突破了,再改分导不迟。说白了,这就是一枚“政治导弹”,先让对手在地图上做噩梦,再倒逼谈判桌让步。 阅兵镜头里,金正恩挥手的画面切了整整三次,每次都给导弹头部特写。我注意到顶端整流罩不是常见的三锥段,而是四锥——多一条折线,意味着内部空间更宽裕,很可能预留了“未来上多弹头”的升级槽。这种“先造房子后装修”的思路,跟咱家里先把110平米公摊拿下,再慢慢凑钱买家具一个理儿。朝鲜吃准了:只要先把体量秀出来,外界就会用“洲际”标准去衡量它,谁还顾得上计较它到底带几颗弹? 故事讲到这儿,必须插一段我自己的经历。2019年我去平壤出差,晚上住羊角岛酒店,电梯里遇到一位导弹工程师——别问我怎么认出来的,他工作服胸口绣着“火箭总局”的隐形徽,朝文“??”俩字我认得。我壮着胆子问:“大哥,你们导弹能飞多远?”他咧嘴一笑,用生硬的汉语回我:“能飞到敌人心里。”当时我以为打官腔,如今回想,这句话比任何射程数据都精准。导弹真正的落点从来不是物理坐标,而是对手大脑里的恐惧曲线。只要华盛顿的智库报告里出现“火星-20”三个字,后面跟着“可能覆盖本土”,这条导弹就已经完成了一半任务;剩下的一半,是让朝鲜老百姓相信“国家安全了”,让国际社会在制裁时多一分顾忌。尺寸、射程、弹头数量,不过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先喊个天价,再慢慢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比东风61还大,朝鲜展示全球最大机动核导弹,射程覆盖全球? 10月10日夜间的朝
可爱卡梅伦
2025-10-12 05:50:12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