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次试飞,马斯克的“星舰”火箭终于成功返航?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搞的“星舰”火箭,在10月完成了第11次飞行测试,这次用的还是升级版的V2型号,据说这次试飞,把所有的预定目标都达成了,给今年的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 当地时间10月13日晚间,当那个121米高的庞然大物,在得克萨斯州发射场升空,并最终精准落入墨西哥湾时,一个时代悄然落幕,另一个时代“呼啸而来”,这标志的可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试飞。 这个“大家伙”:SpaceX的“星舰”,与其说是一枚火箭,不如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模式,它是一套跟普通火箭,完全不同的“玩法”,值得好好琢磨。 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源自一场,被钱砸出来的“豪赌”,但赌的不是运气,而是一种经济学上的逆向思维,到目前为止,整个项目已经烧掉了超过50亿美元。 它的每一次点火升空,都是数千万美元的开销,很多人不理解,地球上还有那么多事没解决,为什么非要这么折腾? 答案其实就在这“折腾”里,马斯克的目标,是让这个起飞推力,相当于15架波音747的巨兽,实现百分之百的重复使用。 在他看来,这个设想一旦成功,单次发射的费用,将骤降到百万美元级别,跟一趟大型客机的跨洋航班差不多,这才是“底牌”,一场用天价“入场券”,换取未来市场垄断的赌局。 这种成本上的数量级碾压,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太空运输将不再是国家级的盛典,而是像航空业一样平常的服务,到那时人们谈论的将不仅仅是探索,更是大多数人都能触及的商业应用。 还有更绝的,就是它的研发哲学,简直就是一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活教材,在前十次试飞里,爆炸、解体是家常便饭,外界没少看“烟花秀”,甚至有媒体形容为“九险一胜”,但SpaceX偏偏把这些,看作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次惊心动魄的失败,都不是“瞎撞”,而是主动去踩“雷”,是为获取关键数据,而付出的必要代价,这种“爆炸式试错”,都是马斯克那个备受争议的“个人烙印”。 这个曾被人叫做“疯子”、“骗子”的家伙,总能把看似吹牛的宏大构想,一步步变成现实,所以这第11次试飞的成功,绝非偶然。 它像一场“毕业考试”,完美验证了过去无数次失败,所指向的技术难题,比如如何在高温下再入大气层、如何在空中重启发动机,那冲天的烈焰,最终铺就了通往成功的“阶梯”。 当然了,“星舰”的野心,远不止于商业和技术,它既是眼下美国国家航天战略的重要“棋子”,也是激发人类未来的“催化剂”。 NASA已经选定它,作为“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的官方登月舱,可以说美国人重返月球的“时间表”,就系在这艘船上,更长远看,它的这次成功只是起始。 如果能持续发展,保持返航率,也许就会像当年的GPS技术一样,会从尖端领域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它承载着向火星移民的终极梦想,让人想起那些,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远航。 就比如郑和下西洋,或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一场文明级别的实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即便此生无法亲临火星,但要是能亲眼见证这个过程,本身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了。
马斯克家的庞然大物:星舰11。马斯克的星舰,许多民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拍摄,没有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