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杂志》12日大赞中国歼-35新型隐身舰载机。报道称,歼-35已进行多次甲板试验,其内部武器舱、隐身式进气口、折叠机翼等设计选择,使之成为一款具备“先发现、先开火”能力的可靠作战平台。 歼-35身上藏着不少巧思,内部武器舱的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设计能把导弹稳稳收在机身里,既不会破坏机身的隐身轮廓,又能避免武器在外暴露时受海风、盐雾的侵蚀,对舰载机来说这点特别关键。 再看它的隐身式进气口,不像有些战机那样把进气道直接露在外面,而是用了特殊的外形和材料,能减少雷达波的反射,让对方的探测系统更难发现它。 折叠机翼更是舰载机的“标配”技能,但歼-35的折叠设计做得很精细,折叠后能大大节省航母甲板和机库的空间,让航母一次能装下更多战机,关键时刻能形成更强的战斗力。 这些设计加在一起,让歼-35成了一款能“先发现、先开火”的可靠作战平台。 “先发现”靠的是它的隐身能力和先进航电系统,能在对方还没察觉的时候就锁定目标;“先开火”则是因为它的武器舱能搭载先进的中远程空空导弹,一旦发现目标就能迅速发射,抢占作战先机。 《国家安全杂志》还特别提到,歼-35正在让中国航母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之前有些不看好中国航母的人,甚至嘲讽中国航母是“带飞行甲板的商场停车场”,觉得这些大家伙只是样子货,没什么实际战斗力。 但过去这一年,随着歼-35的不断测试和列装,这些质疑声已经越来越小,那些曾经嘲讽的人也该猛然醒悟了——中国航母早就不是当初的“新手”,而是正在成长为真正的远洋作战力量。 要知道,航母的战斗力核心就是舰载机,没有靠谱的舰载机,航母再大也只是个移动的靶子。 之前中国航母用的歼-15是常规舰载机,虽然性能不错,但没有隐身能力,在面对敌方隐身舰载机时会处于被动。 而歼-35的出现,正好补上了这个短板,让中国航母第一次拥有了隐身舰载机,能和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机同台较量。 从测试情况来看,歼-35已经在航母甲板上完成了多次起飞、降落和调度试验。 航母甲板空间有限,海浪还会让甲板不断晃动,舰载机在上面起降的难度比在陆地上大得多,每一次成功的甲板试验,都意味着歼-35的可靠性又提高了一分。 而且歼-35的体型相对紧凑,折叠机翼后占用的空间比歼-15小,这就意味着中国航母能搭载更多的歼-35,形成更密集的空中作战编队。 在现代海战中,制空权至关重要,谁能掌握空中优势,谁就能在战斗中占据主动。 歼-35的隐身能力让它能悄悄接近敌方战机或舰艇,发起突然袭击;它的武器系统则能对敌方目标造成致命打击,不管是空中的战机还是海上的战舰,都在它的打击范围之内。 更重要的是,歼-35不仅能空战,还能执行对海、对陆打击任务,是一款多用途的舰载机。 比如在对海作战时,它能挂载反舰导弹,对敌方航母或驱逐舰发起攻击;在对陆打击时,又能携带精确制导炸弹,摧毁敌方的地面目标。 这种多用途能力,让中国航母的作战范围和作战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拓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空中防御。 《国家安全杂志》作为美国的专业安全类媒体,平时很少会这么直白地夸赞中国武器装备。 这次对歼-35的高度评价,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歼-35的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让美国不得不重视这款来自中国的隐身舰载机。 之前美国一直觉得自己的F-35C隐身舰载机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对手,现在歼-35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让美国在舰载机领域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随着歼-35的逐步列装,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远洋作战能力会迎来质的飞跃。 未来中国航母驶向远洋时,歼-35会成为空中的“守护者”,既能保护航母免受敌方战机的攻击,又能主动出击,打击敌方目标。 那些曾经嘲讽中国航母的人,现在也该看清现实了——中国不仅有了航母,还有了能让航母发挥真正战斗力的舰载机,中国海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为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 歼-35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 从最初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出歼-10、歼-20,再到现在的歼-35,中国已经掌握了先进战机的研发能力,尤其是在隐身技术、航电系统和舰载机设计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这种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付出的结果,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让中国的国防实力更上一层楼。 现在歼-35还在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未来可能还会推出更先进的改进型号。 但仅仅是目前展现出的性能,就已经让中国航母的战斗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 那些曾经的质疑和嘲讽,终将被中国海军的实际行动和歼-35的出色表现彻底击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