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事件”再次上演! 美国一哈佛教授痛惜:原本DeepSeek的工程师可以拿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17 05:38:12

“钱学森事件”再次上演! 美国一哈佛教授痛惜:原本DeepSeek的工程师可以拿到英伟达的全职offer,美国却没有将他留住! ​​​​前段时间,关于哈佛教授爆料DeepSeek核心工程师潘梓正的新闻,因为美国留不住人才,导致和“国运级AI”擦肩而过。 ​​潘梓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去英伟达实习了四个月。 ​​英伟达在AI界那可是“香饽饽”,抢着要的人才数不胜数,不少人挤破头都想留在这样的大厂。 没人会想到,这个在哈佛AI实验室里总抱着笔记本啃算法的华人小伙,能在四个月里让英伟达的资深工程师拍着桌子说“挖定了”。潘梓正读本科时就在国内顶尖高校的AI实验室泡了三年,跟着团队做过自动驾驶的算法优化,光是发表的两篇论文,就被行业内的大佬引用过二十多次——这也是英伟达主动抛来实习橄榄枝的原因。 他在英伟达实习的那四个月,干的可不是打杂的活。当时英伟达正攻关大模型训练的算力优化,潘梓正愣是用自己独创的“分层剪枝算法”,把某款AI芯片的训练效率提升了17%,这个数据一出来,他的直属领导直接拿着报告找了HR,拍板要给他发全职offer,岗位还是最核心的“AI架构研发组”。要知道,这个组每年从全球招的人不超过十个,多少名校博士挤破头都进不去。 可潘梓正的留美之路,从一开始就卡在了“身份”上。按照流程,英伟达要为他申请“特殊人才签证”,可美国移民局的审查硬是拖了整整五个月——一会儿要他补充本科时的项目报告,一会儿又以“涉及敏感技术”为由反复盘问,甚至要求他提供过去三年的所有社交账号记录。英伟达的HR急得跳脚,跟移民局沟通了十几次,得到的只有“耐心等待”四个字。 这期间,DeepSeek的创始人亲自飞到了硅谷。他没跟潘梓正谈薪资、谈职位,只是带了一份国内AI算力的发展报告,指着上面的数据说:“你在英伟达只能做芯片的边角优化,回DeepSeek,我们给你建专属实验室,让你牵头做真正影响行业的大模型架构。”潘梓正不是没犹豫过,英伟达的平台、薪资确实诱人,但他更清楚,美国的审查不是慢,是带着“偏见”的——他的师兄前年也拿到了英伟达的offer,最后因为“疑似涉及敏感研究”被拒签,至今还在加拿大做着不相关的工作。 哈佛那位教授之所以痛惜,是因为他太清楚潘梓正的价值。他曾在课堂上说,潘梓正对“AI与芯片协同优化”的理解,至少领先行业平均水平两年。美国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一块“璞玉”流走,不是因为潘梓正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们的人才政策早就变了味——打着“安全”的旗号,把大量华人顶尖人才拒之门外,却忘了当初钱学森也是这样,在重重阻挠下毅然回国,最终撑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更讽刺的是,潘梓正回国加入DeepSeek后,只用了半年就牵头推出了新的大模型训练框架,把算力成本降低了23%,这个成果一公布,英伟达的工程师私下跟他联系时,语气里全是惋惜:“如果当初签证能快一点,咱们现在应该在一个办公室里加班。”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美国的短视,本质上是把“国籍”当成了人才的评判标准,却忽略了AI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从来都是人的大脑。 现在再看“钱学森事件”的重演,与其说是美国留不住人才,不如说是他们亲手把人才推了出去。当中国的AI企业愿意给顶尖人才提供无限制的研发支持,当国内的算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像潘梓正这样的年轻人,自然会选择更能实现价值的地方。美国失去的不只是一个潘梓正,更是错过了参与下一轮AI革命的关键机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043

评论列表

小学生

小学生

13
2025-10-17 06:34

这事件说明美国不缺乏人才!

荷池看风

荷池看风

3
2025-10-17 11:44

不是说DeepSeek全是本土毕业的人才吗?写这文章可能忘了这点吧。又得稿费五六毛。

异客 回复 10-17 12:23
是的,当时都在聚光灯下,全国关注,确定都是国内高校。还留人才?都在国内怎么留?不就是抢吗

陈东

陈东

2
2025-10-17 12:35

美国放松一下,是不是又屁颠屁颠的回去了

猜你喜欢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