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10月15日晚写道:“欧盟在考虑强制要求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者向欧洲企业移交

史鉴奇谈 2025-10-17 11:03:34

德国之声10月15日晚写道:“欧盟在考虑强制要求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者向欧洲企业移交技术,以提高欧盟产业的竞争力。这些举措将适用于汽车、电池等关键数字行业和制造业,欧盟还会要求投资者使用一定数量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 这些新规则的目标是防止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压垮欧洲工业。”   这些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表现,早就让当地厂商坐不住了。中国电动汽车靠着性价比和技术优势,在欧洲的市占率一年比一年高,去年都快摸到10%的门槛了。   欧洲本土车企像大众、宝马这些,虽然也在转型电动化,但进度总慢半拍,眼看市场被抢,自然得找欧盟出面想办法。   电池领域更不用说,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超过60%,欧洲车企要造电动车,绕不开中国的电池供应。欧盟一边怕被卡脖子,一边又眼馋中国的电池技术,所以才想借着投资规则把技术要过去。   但欧盟这招打得有点太精,甚至有点不讲道理。中国企业去欧洲投资,本来是带着真金白银和先进技术过去的,比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的电池工厂,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上千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周边产业链发展。   现在欧盟反过来要强制移交技术,这跟“开门迎客,进门就抢”没多大区别。要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都是花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研发出来的,投入的资金动不动就上百亿,凭啥欧盟一句话就得交出去?   欧洲企业要是去其他国家投资,遇到这种强制要技术的情况,估计早就跳起来反对了。就像之前美国要求欧洲企业交出数据,欧洲还喊着要保护企业隐私,现在轮到自己对中国企业下手,反而忘了之前的立场,这双标玩得也太明显了。   再说说要求使用欧盟商品和劳动力这事儿。表面上看是帮本土产业和就业,实际上是给中国投资者设门槛。比如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要是必须采购欧盟产的零部件,成本肯定得往上走。   欧洲本土零部件厂商的价格本来就比中国高不少,这么一来,中国车企的性价比优势就没了,最后受损的还是欧洲消费者——他们得花更多钱买电动车。   劳动力方面,欧盟要求雇够本地员工没问题,但关键是欧洲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而且熟练的技术工人还不好找。中国企业要是硬着头皮雇人,要么得涨工资,要么得花时间培训,最后都会拖累项目进度。   之前就有中国企业在欧洲建厂时遇到过类似问题,本来计划一年投产,结果因为招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工期拖了快半年,损失了不少钱。   欧盟口口声声说要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但靠强制要技术这种办法,根本没法真正提升竞争力。竞争力是靠企业自己研发、创新搞出来的,不是靠抢别人的技术得来的。   就像韩国三星,当年也是从引进技术开始,但最后靠自己持续投入研发,才在半导体领域做到全球领先。欧洲企业要是真有本事,就该把精力放在研发上,而不是让欧盟出面搞强制手段。   而且欧盟这么做,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全球经济都不好,欧洲很多国家都盼着外来投资提振经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欧洲要是把中国投资者惹急了,人家大可以把资金转向其他地区,比如东南亚或者北美。   到时候欧洲不仅得不到技术,还会失去投资和就业岗位,本来就不景气的工业只会更难。去年欧洲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下降了15%,要是再出台这种不合理的规则,只会让更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现在全球产业链是相互依存的,中国制造业和欧洲工业早就绑在一起了。欧洲车企需要中国的电池,中国企业需要欧洲的汽车设计和品牌经验,本来是双赢的事儿。   欧盟非要搞技术强制移交,只会破坏这种合作氛围。中国企业要是觉得在欧洲投资不安全,肯定会减少投入,欧洲车企的电池供应就可能出问题,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欧洲工业没提振起来,反而把自己的产业链给搅乱了。   之前欧盟搞的碳关税就已经让不少企业头疼,现在又要加新的投资限制,只会让更多企业对欧洲市场失去信心。有调查显示,已经有超过三成的中国企业在评估欧洲投资风险,不少企业都放慢了在欧洲的扩张计划。   欧盟要是真为本土产业好,不如多想想怎么优化营商环境,怎么鼓励企业创新,而不是靠搞保护主义、强制要技术这种短视的办法。毕竟在全球化时代,靠抢技术、设门槛是走不远的,只有公平合作、互利共赢,才能真正提升产业竞争力。   现在欧盟还在琢磨这些新规则,还没正式出台,但消息一出来,已经引起了不少争议。不光中国企业反对,欧洲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也站出来说话,说这种做法会破坏市场规则,不利于欧洲经济发展。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