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正在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说,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要知道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台湾人吃了很多的苦。早期还被日本人欺负,被杀害了很多人。 台湾的历史轨迹确实特殊。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开启了五十年的殖民时期。那段岁月里,台湾民众既承受了殖民统治的压力,也在抵抗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形态。郑丽文提及的“被清朝抛弃”的感受,正是源于这种历史创伤。 殖民统治给台湾社会留下了深刻烙印。日本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的同时,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矛盾的经历让台湾社会对权力更迭格外敏感。郑丽文从民进党转向国民党的经历,恰恰说明她认识到“台独”路线的虚幻性。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历史遗留问题,也牵动现实利益。1945年台湾回归中国后,又因内战延续形成两岸分治局面。美国政府长期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这种特殊背景造就了台湾民众独特的身份认同困惑。 郑丽文强调“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反映出她希望两岸在“两岸同属一中”基础上寻求共识。她成立“党外在野大联盟”的尝试,也表明她试图超越蓝绿对立,寻找新出路。这种思路与当年连战邀请她加入国民党的初衷一脉相承。 当前两岸关系确实面临挑战。民进党当局的政策导致台海局势紧张。郑丽文批评赖清德“蛮横专制”,正源于对此的担忧。她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重启对话,这与大陆方面强调“九二共识”重要性的立场相呼应。 两岸交流的历史证明,和平发展是唯一正确道路。2008年至2016年间,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签署23项协议,实现领导人会面。这段黄金期表明,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总能找到共同语言。 郑丽文说“两岸没有和平,年轻人就没有未来”,这句话点明了问题的核心。她提出坐镇南台湾推动改革,正是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国民党与基层脱节的现状。这种务实态度,或许能为两岸关系带来新思路。 大陆方面始终明确表示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理解台湾同胞的历史遭遇,与反对任何形式“台独”分裂活动,这两者并不矛盾。 郑丽文的政治转型本身就有启示意义。她从民进党转向国民党,正是因为认清“台独”的虚幻性。这种经历让她能更理性地看待两岸关系的本质。她表示“我们就是中国人”,这种认知在当今台湾政坛显得尤为可贵。 两岸关系的未来在于年轻人。郑丽文强调要争取台湾年轻支持,这与大陆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的政策方向一致。消除历史阴影,需要更多坦诚对话。正如郑丽文肯定网红“馆长”大陆行的意义时所强调的,让事实说话才能打破谣言。 历史不应成为包袱,而应成为启迪。台湾同胞的历史遭遇需要被看见,但同时也要看清现实利害。郑丽文批评赖清德“把台湾推向战争”,正是意识到冒险政策的危险性。两岸同胞有智慧共同探索和平共处之道。 郑丽文的呼吁包含对和平的渴望,这与大陆方面的诉求并不矛盾。关键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认知。在这个前提下,任何问题都可以商量。毕竟,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