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 “打磨” 下一代航母的标准答案,这种操作在咱们海军的装备发展里早有先例。 其实压根不是船厂掉链子,这事儿得往深了看。咱们海军这是拿福建舰当 "试验田",正一笔一划打磨下一代航母的 "标准答案" 呢,这操作在海军装备史上早有先例。 先说说这海试周期的事儿,别光盯着 "延迟" 俩字。辽宁舰从首次海试到入列花了 1 年 1 个月,山东舰慢点儿,1 年 7 个月,都是按部就班。 可福建舰 2024 年 5 月第一次出海,到 2025 年 5 月都第八次海试了,上海海事局的交通管制通告发了一波又一波,央视也说海试在加紧推进,可入列的消息就是没动静。 这要是换别的装备,说不定有人要瞎猜了,但军事专家张军社早给解了惑:这哪儿是卡壳,分明是对电磁弹射这宝贝疙瘩抠得细,非要调出百分百的稳当劲儿才罢休。 要知道福建舰可是全球头一艘用常规动力搞电磁弹射的航母,这技术比滑跃起飞复杂十倍都不止。就拿弹射杆来说,看着就胳膊粗的一根杆,得精准钩住舰载机,还得扛住几十吨战机瞬间加速的冲击力,对接位置差一毫米都不行。 歼 - 15T 的前起落架特意加粗加固,机头也调低了,都是为了适配弹射系统,这些细节不反复试个几十上百次,哪敢说稳当?而且电磁弹射能弹重型战机,也能弹轻型无人机,不同机型的推力得精准控制,这调试量比造个新船还大。更关键的是,福建舰不只是在试船,更是在试一整套作战体系。2025 年 9 月海军官宣,歼 - 15T、歼 - 35 和空警 - 600 三型飞机都在福建舰上完成了弹射起降。 这可不是简单摆个样子,得测不同机型的出动效率,比如歼 - 35 隐身战机和空警 - 600 预警机怎么搭配起飞,电磁弹射器连续工作多久会过热,这些数据都是下一代航母的核心参数。山东舰 9 次海试总共不到 90 天,福建舰前 8 次就花了 110 多天,单次海试时间更长,就是因为要把这些体系问题都摸透。 这种 "造一艘、试一串、定标准" 的路子,咱们海军早玩得熟了。当年的济南舰,也就是舷号 105 的导弹驱逐舰,刚服役就成了 "试验先锋",十年里干了 1000 多项试验,连十级狂风里都要测舰艇性能,就为了给后续驱逐舰攒数据。 后来加装直升机系统,更是填补了海军的空白,这种 "摸着石头过河,再把石头摆成路" 的操作,跟现在福建舰的路子一模一样。对比下美国福特级就更明白了,当年福特级海试 11 次还问题不断,电磁弹射动不动掉链子,直到服役五年后才敢说形成战力。 咱们福建舰舾装就花了近两年,比山东舰多一倍时间,就是前期把功课做足,海试时虽然次数多,但一次比一次顺,第八次海试才用了 6 天,明显是摸到门道了。这就像老木匠打家具,头一件总得反复打磨,等尺寸、工艺都定死了,后面的才能批量出活儿还不返工。 所以说福建舰不是 "不会有第二艘",而是 "不能有第二艘一模一样的"。它承担的是 "标准模板" 的任务:电磁弹射怎么调最靠谱,多型舰载机怎么调度最高效,常规动力怎么跟弹射系统配合最省油,这些答案都得从它身上挖出来。等这些数据都定型了,下一代航母说不定能实现 "海试次数减半、入列即形成战力",这才是海军的深谋远虑。 说到底,海军这是宁可多花一年打磨,也不愿让下一代装备带着隐患出海。当年济南舰的试验数据养肥了整个驱逐舰家族,现在福建舰的每一次海试,都是在给未来的国产航母 "打地基"。等哪天它正式入列,咱们看到的不光是一艘新航母,更是一套成熟的航母建造、测试、作战标准,这可比急着造第二艘有价值多了。
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
非常盘点中
2025-10-17 11:31:5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