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如果反过来,我们说各玩各的,你们可不能哭着喊着说还没准备好。

史鉴奇谈 2025-10-17 15:04:38

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如果反过来,我们说各玩各的,你们可不能哭着喊着说还没准备好。这大概就是现在我们与西方世界的一个真实状态。我们在几年之前,贸易战刚开始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间节点,那就是2025年。   现在再看,2025年都过去一大半了。回头盘点关键进度节点,咱们早就把战略安全层面的事儿稳住了,全产业链总体自主可控这事儿,也实实在在落到了实处。   这可不是空口说的漂亮话,拿芯片领域来说,几年前咱们还得盯着别人的产能和技术卡脖子,高端制程的芯片想买都得看脸色。   现在不一样了,国产28纳米芯片的产能早就上来了,足够支撑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这些关键领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14纳米制程的芯片也实现了稳定量产,虽然跟最顶尖的制程还有差距,但至少在智能手机、服务器这些主流产品上,不用再完全依赖进口。   还有新能源产业链,这几年的发展更是肉眼可见。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再到整车组装,咱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就拿动力电池来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里,咱们占了六家,市场份额超过七成。以前还得从国外进口高端电池材料,现在咱们自己的企业不仅能生产,还能出口到欧洲、美洲这些地方。就连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像电机、电控系统,国产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也早就跟国际大牌看齐了,有的甚至还更胜一筹。   工业软件也是个硬骨头,以前设计飞机、汽车,搞高端制造,都得用国外的工业软件,每年光版权费就得花不少钱,而且关键时候还可能被断供。现在咱们自己的工业软件也慢慢起来了,在CAD、CAE这些领域,国产软件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需求,就算是大型企业,也开始尝试用国产软件替代部分国外产品。虽然在一些高端细分领域还需要时间追赶,但至少不用再担心被人卡住脖子了。   这些变化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这几年咱们在研发上持续投入的结果。每年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在稳步提升,2024年已经超过了2.5%,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而且这些研发经费大多投到了实体经济和关键领域,不是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拿企业来说,华为、比亚迪这些大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几百亿,甚至上千亿,正是有了这些投入,才能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现在再看美国那边,之前一直喊着要跟咱们搞硬脱钩,一会儿限制芯片出口,一会儿限制新能源技术转让,想通过这些手段遏制咱们的发展。可他们没料到,咱们早就做好了准备。以前他们一提脱钩,咱们还得琢磨怎么应对,现在不一样了,要是他们真敢搞硬脱钩,咱们可就不半推半就了。   为啥这么有底气?因为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就拿芯片来说,就算他们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咱们有国产芯片顶着,虽然性能可能差点,但至少能保证产业链不断。而且随着国产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差距会越来越小。新能源领域就更不用说了,咱们的产业链这么完整,他们想脱钩都难,毕竟他们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还得从咱们这儿进口动力电池,要是真脱钩了,他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得停摆。   还有农业领域,之前咱们还得从美国进口不少大豆、玉米,现在咱们不仅扩大了国内的种植面积,还跟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加深了合作,就算不买美国的农产品,也能保证国内的供应。而且咱们在农业技术上也在不断进步,良种培育、智能农业这些领域都有不少突破,粮食安全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现在西方世界可能还没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他们还以为咱们跟几年前一样,离不开他们的技术和市场。可事实已经变了,咱们早就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角色了。这几年的发展让咱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以前他们总觉得能通过各种限制让咱们屈服,可现在看来,这些限制反而成了咱们发展的动力。就像芯片领域,要是没有他们的限制,咱们可能还不会这么快下定决心搞自主研发。现在好了,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还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技术人才和企业,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不仅是咱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更是咱们实力的证明。现在再谈脱钩,咱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应对。要是他们真敢搞硬脱钩,损失的可不止是咱们,他们自己的企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毕竟咱们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很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脱离了咱们,他们的很多产品都找不到替代的市场和供应链。   现在的情况就是,咱们已经准备好了,要是他们想各玩各的,那咱们也奉陪到底。可到时候他们要是因为准备不足而陷入困境,可别哭着喊着说还没准备好。毕竟机会已经给过他们了,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对抗,而不是合作。

0 阅读:5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