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万欧元,荷兰国防部直接下单中国大疆!10月15日,荷兰国防部这一纸公告,等于当着所有北约盟友的面,狠狠抽了自己一耳光。嘴上天天喊着“中国威胁论”,搞“去风险”,到了需要真刀真枪上战场的时候,身体却无比诚实。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拿不出比大疆更高效、更便宜、更致命的无人机。 这份采购公告的细节颇具玩味。荷兰军方原本计划分三批采购无人机,前两批分别选择了德国和法国的本土企业,但到了第三批需要部署前线侦察任务时,军方代表直接在采购文件上划掉了欧洲企业的名字,改成了"DJI Innovations"。 知情人士透露,荷兰国防部内部做过严格对比测试:同样载重的无人机,大疆产品的续航时间比欧洲竞品多出40%;在模拟战场环境的沙尘测试中,大疆的电机故障率仅为欧洲产品的1/5;最关键的是,大疆的报价只有欧洲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 这种选择并非荷兰独有。今年早些时候,波兰陆军在乌克兰边境执行侦察任务时,曾因使用某欧洲品牌无人机连续发生三起坠机事故,导致前线指挥官当场发火。 后来紧急调运的大疆无人机,在零下20度的低温环境中连续飞行7小时,成功传回了关键情报。 德国联邦警察局去年公布的装备评估报告更直白:在15项核心性能指标中,大疆产品有12项排名第一,包括最关键的"战场存活率"——即在被敌方电子干扰后恢复通信的能力。 美国军工复合体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五角大楼曾多次以"网络安全"为由,要求盟友禁用大疆设备,但现实总是充满黑色幽默。 2022年北约联合军演期间,美国第101空降师发现他们的侦察无人机在强电磁环境下频繁失灵,而相邻的意大利部队使用的大疆无人机却能稳定传输画面。后来美军不得不临时借用意方设备完成演习任务,这件事被参演官兵私下称为"现代版的田忌赛马"。 欧洲军工企业的尴尬更甚。法国某无人机制造商的CEO曾在行业论坛上抱怨:"我们每生产一架无人机,大疆就能卖出十架。更讽刺的是,我们的工程师拆解大疆产品研究时,发现里面用的芯片组有30%来自欧洲供应商"。 这种"卡脖子"的困境,恰恰暴露了欧洲在精密制造和系统集成领域的短板。就像德国《明镜周刊》的评论:"当中国企业把无人机做到像智能手机一样便宜可靠时,欧洲还在用做豪华汽车的标准造飞行器。" 荷兰国防部的这次采购,实际上撕开了西方"去风险化"政策的虚伪面纱。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市场消费级无人机中,大疆产品占比仍高达74%;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89%。 就连号称要打造"欧洲无人机冠军"的法国Parrot公司,其最新款军用无人机的核心飞控系统,也被爆出使用了大疆的开源代码。 这种技术代差背后,是中国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从东莞的电机生产线到深圳的云台研发中心,大疆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20亿元人民币,拥有超过5000项专利。 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将最前沿的技术快速转化为低成本产品——就像某欧洲军方采购人员感叹的:"大疆能把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变成士兵背包里的常规装备。" 当荷兰国防部的无人机群开始在北约演习中频繁亮相时,布鲁塞尔的智库专家们正在重新计算"安全成本"。他们发现,如果完全排除中国供应链,欧洲无人机单价将上涨至少60%,交付周期延长18个月。 这种现实压力,让那些高喊"脱钩"的政客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真相:在事关士兵生命安全的装备选择上,政治正确永远要让位于战场效能。 如今回看荷兰国防部的这次采购,更像是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它证明了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道理:真正的国家实力,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而在于能否把最先进的技术变成最可靠的装备。 当北约盟友们还在为"去中国化"争论不休时,荷兰人用9000万欧元给出了最务实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是该继续纠结于意识形态的标签,还是像荷兰人那样,用脚投票选择真正能守护安全的装备?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我就知道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无理抄家后一定会付出代价,环球时报发文称荷兰强硬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