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脱钩不是中国的选择,而是美国的“强制执行”!很多人以为中国抛售美债是在主动进攻。错了!真相是:在美国将芯片、光刻机彻底武器化,甚至预演“冻结资产”之后,中国手里的万亿美债,已经从购买工业未来的“硬通货”,变成了随时可能被一笔勾销的“人质”! 2025 年 7 月,257 亿美元美债被中国果断抛售的消息引发全球市场震动,这波相当于 1829 亿元人民币的减持操作,让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跌至 7307 亿美元,创下 2009 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并非一次主动的战略进攻,而是在美元资产安全性持续恶化背景下的必要防御。 美国近年来的一系列操作早已埋下伏笔。在科技领域,美国连续三次升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2024 年底更是将 140 家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几乎囊括了国内装备零部件领域的主要力量,从蚀刻设备到光刻技术,全面封锁中国芯片产业的升级路径。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推出的 “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哪怕是中资在第三国控股的子公司,只要母公司被美方拉黑,就无法获得任何美国技术和零件,这种 “连坐制” 彻底打破了全球产业链的协作逻辑。 荷兰在美方新规出台不到 24 小时就强制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资产,背后正是美国攥着核心技术专利的压力,这种盟友间的强制捆绑,本质上就是技术脱钩的具体实施。 金融领域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攀升至 37 万亿美元,每年仅利息支出就超过 1 万亿美元,再加上新推出的法案,未来十年负债还将额外增加 2 万亿美元。 美元信用的持续受损有目共睹,自特朗普新任期开始,美元指数已累计下跌超过 10%,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政治化倾向更是让全球投资者忧心忡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持有的美债早已不是稳定的 “硬通货”。 要知道,美国曾有过冻结其他国家海外资产的先例,当芯片和光刻机都能被当作武器使用时,万亿美债随时可能成为被单边勾销的 “人质”,这也是中国从 2022 年开始持续减持美债的核心原因,三年间累计减持规模已超过 2800 亿美元。 面对这种被动局面,中国的应对展现出大国的稳健与远见。在减持美债的同时,央行已连续 10 个月增持黄金,通过这种不受单边制裁影响的资产,有效对冲美元波动带来的风险。 社科院的报告早已明确建议,要推动储备货币多元化,优化美债持有策略,扩大欧元和新兴市场货币的储备比例,构建更具韧性的投资组合。 在贸易领域,中国更是用精准的规则反制回应单边制裁,针对美方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的做法,立即同步出台特别港务费政策,收费标准精准对标,同时依托修订后的《国际海运条例》,在 WTO 框架下发起合规诉讼,联合多国构建公平的国际航运秩序。 稀土出口管制的升级则引入精细化的 “许可制”,将审查标准细化到 0.1% 的含量阈值,实现了对 “长臂管辖” 的对等回应。 这些举措背后,是中国日益增强的战略自主性。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与众多国家建立的广泛经贸联系,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拥有足够的缓冲空间。 减持美债不是要与世界脱钩,而是对美元霸权的理性反制;反制贸易歧视不是搞对立,而是为了维护公平的国际规则。 中国始终在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公平化方向演进,这种基于规则的防御性举措,与美国的 “强制执行” 脱钩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单边主义不断冲击全球秩序,当技术和金融都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中国的每一步应对都在书写新的大国博弈逻辑。 你认为未来全球经济格局会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还是会陷入更深的阵营对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