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很难,当然,大家都难,但是有的是难在短周期的战术层面,而美国却是难在长周

史鉴奇谈 2025-10-20 12:05:04

美国现在很难,当然,大家都难,但是有的是难在短周期的战术层面,而美国却是难在长周期的战略层面。这个战略层面的难,体现在辗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逼仄,而趋势的拐点,越来越紧迫。 美国政府关门这件事,就是最直观的表象。过去两党闹拨款,本质是分蛋糕的小打小闹,你让一步基建预算,我松口一点医保开支,总能找到平衡点。   现在完全不一样。拜登团队想推动新一轮对乌军援来绑定欧洲,顺便给军工复合体输血。共和党议员却在国会山公开炮轰这笔开支纯属浪费,说还不如把钱投给美墨边境的隔离墙。   双方都拿“国家利益”当幌子,实则都攥着自己的票仓命脉。民主党要保住在军工和外交领域的话语权,共和党则盯着蓝领选民对边境问题的不满,谁都不肯先低头。   这种内耗直接把联邦机构拖进停摆。农业部没法及时更新农产品出口数据,本就滞销的大豆农户更慌神,仓库里堆着的200多万吨豆子连质检都排不上队。   国土安全部的边境管控人手减半,海关查验效率掉了三成,洛杉矶港的集装箱堆了快一周才轮到清关。这些看似零散的麻烦,其实都在啃噬美国战略推进的节奏。   真正要命的是外部矛盾正顺着这道裂缝往美国内部钻。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后,白宫一直盘算着把欧洲绑上自己的战车,想通过制造“中国威胁”的共识,让欧洲跟着对华搞技术封锁和市场脱钩。   可欧洲的金融资本不傻。德国西门子在华有200多家工厂,法国欧莱雅去年中国市场营收占比超35%,这些巨头背后的资本势力,早就在华盛顿安插了不少游说团队。   他们最近联合美国本土的科技资本,比如苹果和特斯拉,一起向国会施压,反对拜登政府拟议的对华芯片出口新限制。理由很直接:断了中国市场,美国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就得砍,欧洲企业也得跟着丢订单。   这种外部资本与美国本土势力的合流,直接打乱了白宫的算盘。拜登原本想靠“小院高墙”卡住中国科技脖子,结果自家后院先起了火,连商务部部长雷蒙多都坦言,新限制措施得再拖三个月才能落地。   更讽刺的是,美国想向欧洲转嫁通胀危机的计划也卡了壳。去年美联储激进加息,本想吸引欧洲资本流入美国,缓解自己的债务压力。可欧洲央行跟着加息不说,还联合中东产油国悄悄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   这一下就截胡了原本流向美国的热钱,纽约华尔街的投行们急得跳脚,纷纷给国会写信要求对欧洲施压,可白宫又怕逼太紧把盟友彻底推远,只能在中间含糊其辞。   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本质是美国战略空间被不断压缩的体现。过去它能靠美元霸权和军事威慑随意调配全球资源,现在却要在“稳住欧洲”和“遏制中国”之间反复横跳,在“讨好资本”和“安抚选民”之间来回纠结。   就像德州的石油大亨们,既希望美国加大对中东的干预来抬高原油价格,又怕引发地区动荡影响自己的海外油田收益。这种矛盾的诉求,让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根本没法拿出连贯的战略。   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忍不住提醒,现在的美国就像在走钢丝,一边是国内日益撕裂的政治生态,一边是全球秩序的重构,任何一步踏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看看眼下的情况就知道,政府关门导致的社保发放延迟,已经让中西部几个摇摆州的选民怨气上升。欧洲那边又传来消息,要联合东盟搞新的贸易协定,特意把美国排除在外。   中国这边则稳扎稳打,一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一边扩大金砖国家合作范围,连沙特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部分对华石油贸易。这些变化都在一点点削弱美国过去的战略优势。   美国现在的困境不是一时政策失误,是战略布局里的结构性死结。两党恶斗掏空了内部共识,资本博弈打乱了外部部署,而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又让它腾挪的余地越来越小。   白宫那些政客还在为短期的拨款法案吵得面红耳赤,却没意识到他们错过的,可能是调整战略方向的最后窗口期。等这轮博弈的尘埃落定,美国或许才会发现,自己早已在战略层面失去了主动权。   毕竟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压过外部共识,当资本利益盖过国家长远规划,再强大的霸权也会在一次次内耗中慢慢褪色。美国现在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越陷越深的战略泥潭。

0 阅读:7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