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盼着中美干一仗,印度人盼着中美干一仗,俄罗斯盼着中美干一仗,法国人盼着中美干一仗。这边,美国人希望菲律宾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越南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印度和中国干一仗,还想让日本跟中国打。 在国际关系这个大棋局里,不少旁观者似乎正抱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确实有一种论调认为,某些国家乐见中美这两个巨人之间发生摩擦,甚至爆发冲突。 这种想法背后,是期待自己能从中渔利,或者至少看到竞争对手的实力被削弱。然而,现实往往比这种简单的幻想复杂得多。 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那些身处中美博弈前沿的东盟成员国,对此有着清醒得多的认识。对他们而言,那句“大象打架,草地遭殃”的俗语绝非戏言。 他们深知,一旦两个大国真的迎头相撞,自己所在的区域必将首当其冲,很难全身而退。 因此,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南海爆发战争,这片水域被普遍认为是中美最可能发生冲突的区域之一。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就曾指出,中国的思路更侧重于运用市场和经济手段,而非动辄使用炮舰和战机,其核心关切在于确保台湾、南海等关键生命线的畅通,而非像美国那样追求控制全球海洋的霸权战略。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为了推行其“印太战略”,持续在亚太地区拉帮结派,搞各种排他性的“小圈子”,试图强化其盟伴体系来孤立中国。 无论是特朗普政府时期推出的“印太战略”,还是拜登政府对其的延续和强化,其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色彩相当鲜明,根本意图在于遏制中国影响力的提升。 美国不仅极力推动亚太安全架构的“北约化”,还通过“印太经济框架”等在经济上推动“去中国化”,这无疑加剧了地区的安全困境和对立风险。 然而,美国的这一套做法在亚太地区并没有得到普遍欢迎。多数地区国家并不愿意在中美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 印尼外长蕾特诺就明确表示,印尼不想在冲突中“选边”,并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日渐升高的紧张关系及南海军事化感到震惊。 印尼前驻美大使迪诺·帕迪·贾拉尔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咄咄逼人的反华政策”让印尼和整个地区感到紧张,并强调“我们不想被骗进一场反华运动中”。 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驻华大使也发出过类似信号,他们都对南海区域武装冲突风险增加感到担忧,并用“大象打架,被踩扁的却是草地”的形象比喻,表达不愿成为大国博弈牺牲品的心声。 甚至远在欧洲的法国,其国防总参谋长弗朗索瓦·莱科因特雷也曾明确表示,尽管法美关系至关重要,但法国和欧洲“绝不能让自己卷入可能出现在中美之间的一场不相上下的对抗”。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警告过,欧盟如果明确加入美国阵营联合反对中国,是极有可能引发冲突的“适得其反”之举。这表明,不仅亚太国家,连美国的传统欧洲盟友也对被迫选边站队心存警惕。 具体到美国试图挑动的代理人冲突,情况也颇为复杂。以菲律宾为例,美国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进行诱拉。从政府高层互动、军方合作承诺,到智库出谋划策、媒体摇旗呐喊,美国试图让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充当对抗中国的“马前卒”。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妙手项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亚洲海事透明倡议”等智库不断为菲律宾提供各种挑衅中国的主意,而美军则提供侦察配合,西方媒体进行炒作,形成一套组合拳。美国还通过美日菲三边安全机制等方式,试图将菲律宾更紧地绑上其战车。 但菲律宾国内对此存在巨大争议。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南海原本很平静,但是美国人来了之后,让这里充满了争吵”。 允许美国使用更多军事基地,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只会导致地区局势更为紧张,对于军事预算本就不宽裕的菲律宾而言,处理对外关系更应从政治、经济领域综合考量,而非过度依赖军事合作。 事实上,在杜特尔特执政时期,中菲在南海虽有分歧,但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中国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游客来源地。这显示出选择对话与合作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 尽管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在美国外交伙伴等级中,美国仅被越南列为“第三级”,而中国、俄罗斯等国才是“第一级”伙伴。越南领导人多次强调,发展同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越方的战略选择和头等优先。 阻碍美越关系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远大于推动因素。有分析指出,越南必然会思考,今天美国会因制度差异对付中国,那么未来与自己制度更接近的越南,就不会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目标吗? 由此可见,那些指望中美冲突或指望其他国家代理冲突的想法,大多是一厢情愿的误判。亚太地区国家的主流意愿是保持战略自主,避免选边站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