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史鉴奇谈 2025-10-20 13:03:58

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俄罗斯打了三年俄乌冲突,直到最近才慢慢琢磨过味儿来:战场上把敌人赶跑不算真赢,得像中国歼灭战那样,把对手的有生力量彻底敲掉,这仗才能打得疼、打得透。   2022年2月开战那会儿,俄军思路还是老一套的击溃战。装甲集群黑压压往基辅冲,没几天就拿下安东诺夫机场,把基辅外围围得像铁桶。   可乌军主力压根没跟俄军硬拼,要么躲进城市巷战据点,要么化整为零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俄军顿兵坚城之下,后勤线又被乌军游击队袭扰,坦克没油、士兵缺粮,折腾一个多月只能灰溜溜撤军。   这就是击溃战的致命伤:敌人建制没散、骨干还在,回头西方援助一到,补点兵、换点装备又能拉出来打。   就像苏梅、切尔尼戈夫方向,俄军把乌军赶跑后没趁热打铁消灭其有生力量,结果乌军撤到后方没俩月,就整编成新的作战旅,转头又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反攻。   中国打歼灭战从来不是这么玩的。当年淮海战役,华野、中野60万大军围着杜聿明集团30万人打,不光要把敌人围住,更要切断所有退路、打垮指挥体系、缴获全部重装备。最后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国民党军华东、中原的主力一下子被抽干,再也没能力组织像样的抵抗。   俄军直到2022年9月哈尔科夫惨败才真正被打醒。那会儿乌军集中10个机械化旅,突然对俄军伊久姆突出部发起猛攻。   俄军因为前期分兵把守赫尔松、扎波罗热、顿巴斯等多个方向,每个据点兵力都不够,被乌军一冲就破了防线。短短一周时间,乌军收复上千平方公里土地,还缴获了俄军大量遗弃的坦克、火炮。   这时候俄军高层才意识到,分散兵力打“到处开花”的击溃战纯属自寻死路。   紧接着他们开始调整策略,把顿巴斯地区作为主战场,集中瓦格纳雇佣兵和陆军主力,试图在巴赫穆特实现对乌军的合围。   这场仗打了足足半年,俄军天天用炮火覆盖、步兵冲锋,就是想把乌军在这里的6个旅彻底吃掉。   可俄军还是没完全摸到歼灭战的门道。乌军看出俄军意图后,采用“添油战术”,每天派小股部队轮换作战,既消耗俄军兵力,又保住了主力骨干。   最后俄军虽然拿下巴赫穆特城区,却只消灭了乌军一万多有生力量,乌军主力早就撤到后方休整,没多久又在阿夫杰耶夫卡方向重新集结。   中国歼灭战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孟良崮战役就是典型。华野集中5个纵队对付张灵甫的整编74师,用3个纵队打主攻,2个纵队阻援,把74师与其他国民党军的联系完全切断。哪怕张灵甫占据孟良崮天险,华野还是凭借兵力优势硬啃下来,整建制消灭这个“五大主力”之一,让蒋介石心疼得直跺脚。   俄军在后勤保障上的短板也制约了歼灭战的效果。打歼灭战需要长时间围堵敌人,得有充足的弹药、粮食和油料供应。   2023年冬天,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试图围歼乌军一个机械化旅,结果因为前线弹药补给跟不上,炮火覆盖强度下降,被乌军撕开一个口子跑了出去。   反观中国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提前半年就开始储备粮食和弹药,还组织了百万民工支援前线,确保部队在围歼廖耀湘兵团时没断过补给。   情报侦查也是绕不开的坎。乌军有美国卫星、“星链”终端和西方无人机加持,能实时掌握俄军动向。俄军前期情报系统落后,好几次合围圈都快扎紧了,因为没发现乌军的隐蔽突围路线,让敌人跑掉。   中国打歼灭战历来重视情报工作,平津战役前,华北军区情报部门就摸清了傅作义集团的布防情况,连各个军的驻地、装备都摸得一清二楚,这才敢大胆采用“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策略。   2024年以来,俄军才算真正开始学中国歼灭战的精髓。在扎波罗热方向,他们不再分兵把守,而是集中3个集团军的兵力,提前修了三道纵深防线,还部署了大量无人机和电子对抗设备。   乌军6月发起反攻时,俄军先是用无人机摸清乌军进攻路线,然后集中炮火覆盖其集结点,接着派装甲部队从两翼包抄,一下子围住了乌军两个机械化旅。   这次俄军没给乌军留退路,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了乌军的桥梁和补给线,最终歼灭乌军7000多人,缴获了20多辆装甲车和10门火炮。这是三年来俄军打得最像样的一次歼灭战,也让乌军在扎波罗热方向的反攻势头彻底被压住。   但俄军要学的还有很多。中国歼灭战不仅消灭敌人军事力量,还会巩固占领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让敌人失去生存土壤。俄军现在拿下一些地区后,没及时做好民生保障和治理工作,导致部分民众对俄军有抵触情绪,乌军小股部队还能趁机渗透搞破坏。   说到底,击溃战是“打跑就完事儿”,歼灭战是“打服打透”。俄罗斯打了三年才明白这个道理不算晚,但要真正掌握中国歼灭战的战略战术,还得在兵力集中、后勤保障、情报侦查和占领区巩固上多下功夫。毕竟只有把乌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消灭,西方再想输血也没地方输,这场冲突才能真正看到结束的曙光。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