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访华前问杨振宁:“带点什么礼品好呢?”没想到杨振宁却说:“有两件中国文物最合适。”这两件文物,和国内的四件文物并称“昭陵六骏”。 1972年,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尼克松访华铺路,基辛格正忙着筹备自己的中国之行。 选一份合适的访华礼品成了他的心头大事,这份礼物既要有分量,能体现美方的诚意,又得贴合中国的文化语境,不能出差错。 思来想去,他想起了兼具中美视野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特意去询问选礼的建议。 听到杨振宁说“有两件中国文物最合适”时,基辛格有些意外,他没料到会是文物。 这两件被杨振宁看中的文物,正是“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 要弄明白它们的价值,得先从“昭陵六骏”的由来说起。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的九嵕山上。 贞观十年,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南征北战、平定天下时骑过的六匹战马,下令雕刻一组骏马浮雕,这就是后来的“昭陵六骏”。 这组浮雕先是画家阎立本画出六骏的原型,再由石刻家阎立德带队,用高浮雕的手法刻在青石上,每块石屏都有两米宽、近两米高。 李世民还亲自为每匹马写了赞词,让书法家欧阳询抄录在石刻旁。 六匹骏马各有名字和战功,比如平定宋金刚时骑的“特勒骠”,征战虎牢关时乘的“青骓”和“什伐赤”,还有四蹄雪白的“白蹄乌”,加上“飒露紫”和“拳毛騧”,六匹马姿态各异,有的奔驰,有的伫立,身上中箭的细节都清晰可见,把战场的紧张感凝固在了石头上。 鲁迅先生曾评价这种雕刻手法“简直前无古人”,足见其艺术价值。 可谁也没想到,20世纪初,国家积贫积弱,不少古董商盯着这些珍贵文物。 1913年,法国古董商派人偷偷把“飒露紫”和“拳毛騧”从昭陵盗走,中途被当地民众拦下,可最终还是被军阀转手送到了北京。 后来,这两件石刻落到了古董商卢芹斋手里,他把它们运到了美国纽约。 1918年,宾大博物馆的馆长高登看到这两件石刻后十分兴奋,立刻申请经费购买。 两年后,一位慈善家捐了钱,博物馆以1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它们,如今基座上还放着“捐赠”的牌子。 剩下的四骏也没逃过厄运,1918年,另一个美国古董商想把四骏也盗走,为了方便运输,竟然让人把石刻敲成了碎块。 幸好运输时被民众发现拦了下来,这些碎块后来被送到陕西图书馆保存。 1953年,陕西博物馆(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接手了这些碎片,经过拼合修复,四骏才重新站了起来。 现在去碑林博物馆,能看到这四件国宝级文物,而“飒露紫”和“拳毛騧”的位置,摆的是复制品。 “飒露紫”和“拳毛騧”能被杨振宁看中,可不只是因为它们珍贵。 “飒露紫”是六骏里唯一刻了人物的,画面里将军丘行恭正给中箭的战马拔箭,这个场景来自李世民征战洛阳时的真实经历,被史书明确记载过。 “拳毛騧”的石刻上能看到九支箭的痕迹,见证了平定刘黑闼时的惨烈战斗,这两件文物就是中国历史的活见证。 1972年的中美关系正处在破冰的关键节点,送金银珠宝显得俗气,送科技产品又少了点温度。 而这两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既贴合中国的文化根脉,又能传递出一种尊重,尊重中国的历史,也理解这个民族对文物的情感。
杨振宁半世纪前的那次回国如何改变中国科学1971年夏天,一架从美国飞往上海
【5评论】【9点赞】
晓军
笔者写了个寂寞,杨先生千古,一路好走,花开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