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坏的房子、商场、办公楼……修起来简直是个无底洞! 以色列内政部刚统计完,光特拉维夫、海法这几个大城市,就有超过3200栋建筑遭了殃。其中一半以上是居民楼,不少老小区的承重墙都被砸出裂缝,住在里面的人只能暂时搬去酒店或者亲友家。 有家开在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小超市最倒霉,导弹碎片直接穿了屋顶,货架倒了一片,冷藏柜里的肉和蔬菜全坏了。老板对着满地狼藉直叹气,他说开店十年没遇过这事,现在不光要修房子,还得重新进货,光这两项支出就够他扛大半年。 办公楼的情况更糟。海法港附近一栋二十层的写字楼,外墙被碎片划得满是划痕,好几块玻璃幕墙直接碎裂,风一吹就哗啦啦往下掉。物业只能先拉上警戒线,让楼里的公司全居家办公。可问题是,很多公司的文件和设备还在楼里,尤其是律所和会计事务所,重要资料拿不出来,业务直接停摆。 更麻烦的是那些老建筑。耶路撒冷老城区有几栋百年历史的石屋,本来就经不起折腾,这次被碎片砸中后,屋顶直接塌了一半。当地文物部门急得团团转,修吧,得用特殊工艺,成本比盖新楼还高;不修吧,这些建筑又是文化遗产,眼睁睁看着损坏又不忍心。 以色列财政部初步算了笔账,光修复民用建筑就得花至少18亿美元。这还没算里面的家具、电器和办公用品损失,要是加上这些,总金额得往25亿美元上靠。要知道,以色列去年全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才60亿美元,这次一下就得占走近一半。 钱的问题还没解决,人手又成了难题。以色列的建筑工人本来就不算多,大部分还是外籍劳工,这次冲突期间,不少劳工怕危险提前回了国。现在要修的地方这么多,工地根本招不到人,就算开出比平时高30%的工资,愿意来的人还是少得可怜。 材料供应也卡了脖子。修复房屋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和玻璃,以色列本土的建材厂产能有限,平时就靠从土耳其和希腊进口。可这次冲突后,周边国家的物流受了影响,货船要么到不了港,要么得绕远路,建材价格一下涨了20%。海法的一家建筑公司老板说,之前订的一批玻璃,现在供货商说要等一个月才能到货,工期只能往后拖。 居民的安置也是个大问题。特拉维夫有个小区,三栋楼都被判定为“危险建筑”,近200户居民得暂时搬走。政府虽然给每户发了每月1200美元的租房补贴,但城里的酒店和短租房早就被订满了,不少家庭只能去郊区找房子,每天通勤时间比平时多了两个小时。有个单亲妈妈带着孩子,找了半个月才租到一间小公寓,她说每天光是接送孩子上学就得花三个小时,感觉比上班还累。 商户的日子更不好过。特拉维夫市中心的一条商业街,十家店有八家都在装修,剩下两家开门的,生意也差得不行。一家咖啡店老板说,以前每天能卖300多杯咖啡,现在一天顶多卖50杯,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有些小商户本来就靠着贷款维持经营,现在修复店铺又得借钱,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少人已经在考虑关门。 保险公司这边也乱成一锅粥。这次建筑损坏属于“战争损失”,很多保险条款里都把这个列为免责项。居民和商户去找保险公司理赔,大多被拒绝。有个开服装店的老板,之前买了财产险,以为能赔点钱,结果保险公司说导弹袭击不算“意外事故”,一分钱都不给。气得老板直接把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可官司什么时候能有结果,谁也说不准。 更让人头疼的是后续影响。以色列的房地产市场本来就很火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次大量房屋受损后,能住的房子更少了,房租直接涨了15%。很多年轻人本来就买不起房,现在连租房都快租不起了,只能跟父母挤在一起。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本来找好工作准备租房,结果一看房租涨了这么多,只能暂时住在公司的储物间里。 以色列政府也在想办法。总理办公室成立了专门的“灾后重建小组”,还向美国申请了10亿美元的援助。可美国那边还没给出明确答复,就算钱批下来,到账也得等几个月。而且这笔钱对于庞大的修复需求来说,顶多是杯水车薪。 现在以色列人最担心的是,要是后续再发生冲突,刚修好的房子可能又会被砸坏。特拉维夫有个居民,家里的窗户刚换好没两天,听说局势又紧张了,连夜在窗户上贴满了胶带,还在阳台堆了沙袋。他说现在根本不敢踏实住,总觉得下一秒又会有碎片掉下来。 说到底,打仗的成本从来都不只是战场上的开支。那些被砸坏的房子、停摆的生意、打乱的生活,每一样都在消耗着以色列的精力和财力。现在修复工作才刚起步,后面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这个“无底洞”到底要填多久,谁心里都没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