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杀。他15岁的二儿子韩子华最意难平。多年后,韩子华说,蒋介石给父亲定的十条罪状,一条都不成立。 1938年1月24日,武昌平阅路33号。韩复榘穿着整齐军装,走下楼梯,准备见“何部长”。 刚踏下最后一级,门口闪出几个人,一阵枪响,子弹打进胸膛,血流了一地。这年他刚满47岁,死得不明不白。 可这事,其实早在十几天前就被定了调。 1月11日,蒋介石在河南开封开了个“北方抗日军事会议”,通知韩复榘必须到场。 韩照做了,带着卫队、装甲车浩浩荡荡进了开封。 可一进城就不对劲,警卫被要求留在城外,身边将领也被挡在会场外,韩一个人被带到南关袁家花园。 会议刚结束,刘峙凑上来说:“委员长有话要单独说。” 韩也没多想,跟着上了车。车门一关,军统特务亮出逮捕令,蒋介石早就布好这一局。 韩复榘被押去汉口,关进军统局的二层小楼,外界没人知道他在哪儿,连家人都懵了。 1月19日,蒋介石开了个“高等军法会审”,何应钦当审判长。 韩人没出现,全程缺席,被判了死罪,十大罪名,听起来吓人,细看全是空话。 韩子华:我十五岁那年,父亲被杀。蒋先生列的那些罪状,我一条一条看过,全是冤枉。 说韩贪污?可当年山东省的账本还在。韩复榘工资675元,办公费1000元,所有开销都有记录。 说他贩鸦片?山东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亲口辟谣,说韩不但禁烟,还严查毒品。 说他破坏司法?韩在山东亲自审案,是想“治吏安民”,做的比南京那边清白多了。 可问题来了,蒋介石为什么要杀他? 这得从头说起。韩复榘出身冯玉祥旧部,是“十三太保”之一,年轻时打仗不要命。 1929年,他叛冯投蒋,被蒋捧成“国之宝贝”,后来又在中原大战中帮蒋打败晋军,坐上了山东省主席的位置。 可这“宝贝”也不是听话的主儿。蒋答应给他每月60万元军费,结果一分不给。 韩急了,直接截留山东税收养军队。蒋当然不高兴,心里开始记恨。 到1936年西安事变时,韩复榘又犯了个大错。他密电张学良,称绑蒋是“英明壮举”。 电报被南京破译,蒋气得牙痒痒。虽然事过境迁,但这笔账他一直记着。 1937年抗战开始,日军打进山东。韩主张“西撤反攻”,类似蒋百里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 可蒋不同意,还故意调走他的重炮部队。韩一看形势不对,干脆撤出济南、泰安,一路向西。 蒋抓住这个把柄,说他“擅自撤退”,成了杀他的主因。 可你以为蒋真的是因为撤退才动手?其实没那么简单。 刘峙那年也弃守保定、石家庄,结果屁事没有。韩复榘就因为“撤退”,就被枪毙? 说到底,是旧怨,是不信,是权力平衡的牺牲品。 死讯传到家中,韩子华整个人都傻了。他母亲高艺珍带着几个孩子一路流亡,生活凄惨。 大哥韩嗣燮受刺激精神失常,最后死在精神病院。蒋介石象征性地拨了10万元抚恤金,像是补一刀后的遮羞布。 多年后,韩子华年纪大了,说起父亲的事,还是气。他说父亲其实是个念书人,爱读古书,精通音韵学。 黄侃夸他“通古音”,他也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大老粗”,更不是相声里那个“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主角。 他说:“我父亲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但绝不是蒋先生口中的罪人。” 韩复榘死了,埋在河南鸡公山,墓碑上刻着:“韩复榘之墓”。 这是鹿钟麟亲自安排的,他当年参与了审判,也许是心里有愧。 这事过去快一百年了,很多人早就忘了。但韩子华从没忘。 信息来源:《解读蒋介石处死国民党高级将领韩复榘内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杀。他15岁的二儿子韩子华最意难平。多年后,韩子华说
地缘历史
2025-10-22 14:55:32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