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名消费者买了小米YU7汽车后,竟遭极氪汽车销售人员语音嘲讽:“人生最后一辆车才选小米YU7,你花259800买的是命”。消费者认为被“诅咒”后发帖维权,事件发酵8小时内,极氪官方就宣布开除两名涉事员工且永不录用,管理层也被连带处罚。看似快速的处理背后,不仅暴露了车企竞争中的乱象,更藏着值得深究的法律问题,网友对此也是议论纷纷。(来源:红星新闻) 一、事件复盘:夸了句小米,换来“死亡诅咒”? 这事说起来挺离谱,全程就是一场“好心咨询换恶语相向”的闹剧。 22岁的消费者本来在极氪门店咨询,还坦诚表示“小米YU7的情绪价值太懂年轻人,再老5岁我肯定选极氪001”,这话里既有认可也有坦诚,没想到直接触发了极氪销售的“攻击模式”。自称“销冠”的销售发来语音,语气里满是嘲讽:“弟弟,人生第一辆得选极氪001,最后一辆才选小米YU7”,更过分的是补了句狠的:“你花25.98万买的不是车,是命”。 消费者当场就懵了,回复“没必要吧,咒我?”,之后越想越气,就把聊天记录截图发到了社交平台。有网友扒出,销售口中的“买命”论调,疑似在蹭小米此前高速事故的热度,拿遇难者做攻击素材,这波操作直接踩了公众底线。 不过极氪的反应倒是够快,事件发酵当晚,苏鲁战区总经理就联系上消费者道歉,还甩出了“硬核罚单”:涉事的两名工作人员直接被开除,并且终身不得再被集团录用;浦珠北路店长扣3分合规分,南京城市经理扣2分,俩人绩效打折还取消升职资格,连总经理本人都自请处分。消费者后来也留言说收到了道歉,发帖时是在气头上,没想引发这么大关注,之后就把原帖删了。 二、法律拆解:不只是“没素质”,可能违法了!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销售“嘴欠”“没职业素养”,但从法律层面看,这事可没这么简单,至少踩了两条法律红线。 1. 对消费者:涉嫌侵犯人格权 销售人员说“买小米是人生最后一辆车”“买的是命”,表面是嘲讽车,实则是通过暗示“车不安全会致死”来诅咒消费者。这种言论明显超出了正常商业评论的范畴,直接造成了消费者的情感伤害,消费者那句“咒我?”正是最直接的体现。 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虽然销售没直接骂脏话,但这种带有诅咒性质的言论,已经构成了对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侵犯。消费者要是较真,完全可以要求对方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2. 对小米:可能构成商业诋毁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还牵扯到不正当竞争。极氪和小米同属新能源车企,是直接的竞争对手,销售人员的言论本质上是通过散布误导性信息来贬低竞品。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之前海南有家二手车行就因为骂对手“黑心车商”,被法院判赔1.2万元;陕西安骏汽车4S店也因宣传时诋毁其他品牌,被罚了10万元。极氪销售说“买小米是买命”,其实就是在暗示小米汽车存在致命安全隐患,这已经属于典型的误导性信息,很可能构成商业诋毁。 而且4S店工作人员自己也承认,“日常培训禁止拉踩竞品”,这更说明销售的行为既违规又可能违法,不是一句“个人言论”就能搪塞的。 三、网友炸锅:处罚够狠,但问题根源没解决? 事件一曝光,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段子现场”,网友的观点主要分成几派: 吐槽销售派:“这哪是卖车,是演宫斗剧?”“职业素养直接归零,能当‘销冠’也是奇迹”“踩竞品可以,但诅咒顾客也太没底线了”,不少人觉得这种销售被开除纯属活该,甚至有人调侃“这是反向带货天花板,帮小米刷了波同情分”。 质疑品牌派:“培训时禁止拉踩,结果销售还敢这么说,说明管理就是摆设”“之前就有极氪补5000元抢小米退订用户的事,现在又来这出,抢客急到语无伦次了?”,有网友认为,销售的极端言论其实是车企内卷的恶果,今年227款车型降价血拼,车企只顾冲量不管操守,销售自然会不择手段。 理性观望派:“开除是挺快,但能保证其他销售不这么说吗?”“吉利之前就因广告贬低友商被罚过1万,看来是没长记性”,这类网友觉得,处罚个人只是“灭火”,要是不根治竞争焦虑,迟早还会出类似的事。 现在问题来了:你觉得极氪的处罚到位了吗?是该只罚销售,还是品牌也该承担更多责任?面对车企竞争中的“拉踩套路”,消费者该怎么保护自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六部门刚下场整治汽车黑公关,小米紧跟着就爆了起“专业黑稿工厂”的案子。与此同时,
【4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