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婚,建立清华物理系,为我国培养出9位“两弹一星”元勋,却被告是“清华特务”,晚年拒绝杨振宁等学生的探望。 他就是叶企孙,这位中国物理学的泰斗,一生未婚,到了晚年甚至连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回国探望,都避而不见。 1926年叶企孙接手清华物理系时,面对的是“一间空屋、三两个学生”的窘境。当时国内没人懂现代物理,更别提实验设备——进口一台光谱仪要花掉全校半年经费,国民党政府还觉得“物理没用,不如办工科”。 叶企孙没喊口号,而是带着学生泡北平旧货市场。从八国联军遗留的旧仪器里淘零件,自己画图加工;把家里的藏书搬到实验室当参考资料,甚至用自己的工资补贴试剂费用。 为凑钱买关键设备,他联合物理系教授发起募捐,自己率先捐出3个月工资,最终购得一台二手X光机,解决了实验教学的核心难题。 他的建系逻辑很硬核:“物理是实验科学,光靠书本教不出真人才”。1926年叶企孙接手后即推进物理系建设,1929年正式定名“物理学系”,此时实验室面积比教室还大,20个实验项目涵盖力、热、光、电,实验设备完备度在北方高校中首屈一指。 到1937年抗战前,这里培养出了王淦昌、赵九章等第一批物理人才,后来全成了“两弹一星”的核心骨干。 叶企孙培养人才从不用“填鸭式”,他对青年学子的学术引导极具代表性: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叶企孙虽未直接为其授课,但作为物理系资深教授,常为他推荐前沿文献,指导他开展电磁学相关研究,鼓励他“亲手验证公式,而非死记硬背”。 他常对学生说:“公式是死的,搞懂背后的逻辑才是活的”。 更关键的是他的“因材施教”。发现王淦昌动手能力强,就推荐他去柏林大学学核物理,还自掏腰包买实验手册给他;看出赵九章对大气物理感兴趣,就联系竺可桢带他做气象观测。 1935年,他组织的“清华物理系读书会”,每周都请校外专家来讲课,钱三强、彭桓武这些后来的元勋,都是在这儿打开了学术眼界。 他一生未婚,把学生当家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籍学生周光召因战乱断了经济来源,叶企孙主动承担其学费与生活费,直至其毕业;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他把自己的粮票分给家境困难的学生,自己常以杂粮充饥。 这些事学生们记了一辈子,后来王淦昌搞原子弹时,总说“叶先生当年教我的,就是为国拼命的劲儿”。 “清华特务”的诬陷,源于学生熊大缜的冤案。1938年,叶企孙推荐学生熊大缜到冀中军区主持技术研究社,制造地雷、手榴弹支援抗战,却在1939年被错判为“汉奸”处决。1950年代复查此案时,有人牵强攀扯叶企孙为“后台”,虽无实据,但为后续迫害埋下隐患。 1967年起,叶企孙被隔离审查近2年,遭受迫害导致身体严重受损。面对无端指责,他始终坚持“熊大缜是爱国青年,我推荐他抗日无错”,未牵连任何同事学生。 1969年释放后,他身体虚弱、听力受损,却第一时间托人给学生带话:“别来看我,别受我连累”。 这段历史有个被忽略的细节: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叶企孙虽处于受审查状态,但参与研发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等9位是他的学生或再传弟子,其中6位为核心研发人员。 据邻居回忆,他从广播中听到核爆成功的消息后,默默走到窗边,久久凝视远方——他的学生,替他实现了“科技救国”的心愿。 1972年杨振宁回国,第一件事就是设法探望恩师。叶企孙因自身处境艰难,担心连累杨振宁,最终通过朋友转达心意:“他是国际知名学者,要为国家做更多事,不能因我受影响”。 当时李政道也表达了探望意愿,叶企孙同样婉拒,只托人转达对学生的鼓励:“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想学生。邻居后来回忆,有次杨振宁的采访在电台播出,叶企孙拄着拐杖站在收音机前,听完后反复摸着手腕上的旧手表——那是1945年杨振宁出国前送他的礼物。 他不是不想见,是怕自己的“污点”给学生添麻烦,这种“宁亏自己、不害他人”的想法,是老派知识分子的风骨。 叶企孙去世时,家里只有一箱子旧仪器、半柜书和几块实验用的旧镜片。他一生没攒下钱,工资要么补贴学生,要么买实验设备,可他培养的9位“两弹一星”元勋,撑起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半壁江山——这样的“财富”,远比金钱珍贵。 他的拒绝见学生,不是冷漠,是乱世中的清醒;他的默默坚守,不是固执,是知识分子的气节。从旧货市场凑仪器建系,到顶着压力保护学生,再到晚年拒见得意门生,叶企孙用一生诠释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更诠释了“为国育才”的担当。 如今清华大学西校门内立着叶企孙的铜像,底座刻着他的名言:“中国科学的发展,前途在教育”。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5-07-26——“大师之师”,他培养出79位院士与10多位“两弹一星”元勋 | 叶企孙
一生未婚,建立清华物理系,为我国培养出9位“两弹一星”元勋,却被告是“清华特务”
红楼背疏影
2025-10-22 17:13: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