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军事力量不强的时候,西方国家整天炒作“中国威胁论”。现在中国军事强大的时候,“中国威胁论”却消失不见了。非但如此,还一个劲的说中国的好话,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惹火了中国,后果会很严重。 话说回来,这事儿得从头捋捋。回想上世纪90年代,冷战刚结束,苏联没了,美国一家独大,那时候中国军力还处在恢复阶段,经济刚起步,军队装备落后一大截。可西方媒体和政客们就开始大肆鼓吹什么“中国威胁论”。比如1990年,日本防卫大学教授村井友秀写文章,把中国说成潜在敌人,很快就传开了。接着1992年,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的芒罗出书《觉醒的巨龙》,直指中国是亚洲真正威胁。哈佛的亨廷顿那年还抛出《文明的冲突》,隐隐把中国定位成西方文明的对手。这些论调一出来,就跟开了闸似的,铺天盖地。 那时候的炒作焦点多在军事上。1995到1996年的台海危机,美国媒体天天嚷嚷中国要武力统一台湾地区,国会听证会上官员们摇头晃脑,说北京野心太大,得遏制。欧洲那边也不闲着,议会讨论中国移民和扩张风险,杂志封面画巨龙张嘴。经济上也来劲儿,美国智库报告说中国经济腾飞会转成军力,抢亚太饭碗。报纸头条天天登“中国崛起颠覆秩序”,编辑们敲键盘,印厂机器转个不停。南海问题上,西方媒体把中国岛礁建设说成军事化扩张,菲律宾仲裁案2016年闹得沸沸扬扬,美国国务院公开支持,欧盟跟风,BBC、CNN轮番报道,说中国不守国际法,威胁航行自由。台湾海峡更不用说,西方评论员在电视上指地图,讨论怎么帮台湾地区防务部备战。总的来说,那会儿中国导弹射程有限,海军刚起步,西方觉得有底气,高调指手画脚,舆论战打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这么折腾?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冷战后,西方主导国际秩序,中国发展快了点,他们就慌。黄祸论的影子还在,19世纪的殖民心态没变,总觉得东方崛起会抢他们风头。麦卡锡时代叫“红色威胁”,90年代换马甲叫“中国威胁”,本质上是用舆论压中国低头。数据显示,1992到2006年,美国五大报纸每年平均25篇“中国威胁”报道,军事、经济、政治全覆盖。欧洲媒体也差不多,BBC金字塔式报道,从民生到经济,层层推高恐慌。印度、日本这些周边国也跟着起哄,担心中国强大后争端升级。可事实呢?中国那时军费低,海军吨位小,远没到威胁谁的地步。这套说辞就是为了维护霸权,遏制中国和平发展。 转眼到2020年代,中国军力稳扎稳打上台阶。东风系列导弹迭代,东风-5C亮相2025年9月3日胜利日阅兵,射程超1.2万公里,全球覆盖,多弹头加诱饵,突防能力强。火箭军部署井式发射,二次打击有保障。海军有航母编队,空军歼-20服役,陆军99B坦克上马。南海岛礁建设转为防御,台湾海峡巡航常态化。这些不是吹牛,数据摆那儿:中国核弹头从几百到上千,洲际导弹从几十到上百。东风-41路基机动,巨浪-3潜射,填补核三位一体短板。太平洋试射时,数据精度高,部队效率提。 这变化让西方态度悄然转弯。过去天天喊威胁,现在声音小多了。华盛顿智库报告承认中国核力量重塑平衡,但避谈对抗,投影仪上曲线图一动不动。欧洲媒体转而报道中国维和贡献,峰会发言人点头说北京在气候上出力大。南海仲裁案后,西方炒作劲头弱了,美国虽嘴硬,但实际行动少,菲律宾拉盟友也拉不动多少。取而代之的是外交场合的客套,官员握手交换名片,侍者端酒杯。为什么?实力说话。东风-5C一出,西方集体沉默,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啥——一发能打到家门口,多弹头分家糊涂。 这转变接地气地说,就是墙倒众人推变推墙众人护。过去中国弱,西方敢耀武扬威,搅南海、拱台湾地区,现在中国强了,他们得掂量。惹火了,后果严重——经济上,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断链谁疼?军事上,全球覆盖的导弹不是摆设,二次打击能力摆那儿,一触即发没人想试。巴以冲突、俄乌战拖着,西方自身疲于奔命,哪有闲心天天黑中国?反而开始说好话,赞中国维和部队专业,夸“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联合国数据,中国维和兵最多,贡献实打实。
过去中国军事力量不强的时候,西方国家整天炒作“中国威胁论”。现在中国军事强大的时
运赛过去
2025-10-22 18:55: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