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的那句话,真是说到人心里去了:“中国人在准备战争,但真的不想

不负赋墨尘 2025-10-23 01:21:01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的那句话,真是说到人心里去了:“中国人在准备战争,但真的不想打仗,而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要避免战争,就得先做好打仗的准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为什么中国要备战,最直接的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过去几年,南海、台海周边的局势让人不得不提高警惕。仅今年前五个月,美军侦察机就67次逼近南海沿中国领海线进行侦察;菲律宾海警船还故意冲撞中国渔船,制造摩擦。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科技和产业链上动手,强行让台积电把3纳米工厂搬到亚利桑那,这背后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切断中国的科技产业链。这样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小摩擦,而是把区域安全当作“博弈筹码”。   杨荣文指出,美国把台海视作“国运之争”,甚至可能用极端手段施压。如果中国不做好准备,就是在给风险留漏洞。打个比方,如果有人总在你家门口晃悠、找茬,你肯定得备好门锁、防护措施,这不是为了主动找事,而是为了不让别人真的闯进来。   所以,从外部压力来看,中国的备战,是被逼出来的防御策略,目的只有一个:防止风险、守住安全。   备战的另一个原因,是历史给中国人的警示。近代中国因为国防薄弱,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一次次被列强打破国门,山河破碎的痛苦,深深刻在民族记忆里。由此形成了一个共识:软弱就会被欺负,无备必招战。   举个经典例子,1950年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还派第七舰队进台湾海峡。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和军力远不如美国,但还是毅然出兵抗美援朝。有人说中国参战就是自寻死路,但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打退联合国军,最终让美国放弃战争扩大化。   毛泽东总结得很直白:“让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对中国动武。”意思是,如果你有能力接住对方的拳头,对方就不敢轻易挥拳;手无寸铁,和平只是镜花水月。   历史给中国的教训很清楚:备战不是好战,而是为了永远不被打。有了实力作底气,和平才能更可靠。   再说说现实,有人看到中国的航母、导弹、隐身战机,就说“这国家是不是好战”。其实,中国的国防建设本质上是防御性的。   2025年,全国国防预算1.81万亿元,占GDP比重仅1.7%,远低于美国的3.2%。也就是说,中国的钱没花在“扩张”上,而是花在守护自己家门口、提升防御能力上。   火箭军的东风系列导弹,不是为了打出去,而是为了防止别人打过来;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组成的航母编队,常态化远海训练,不是为了远洋耀武,而是把家门口的安全线织得密密实实;歼-20、运-20列装,是为了从“国土防空”升级到“攻防兼备”,保证敌人真来犯时能挡得住。   可以说,中国的备战是一种防御性守护,是为了不再被欺负,而不是为了主动挑衅。备得越充分,就越能守住和平。   光说理论不够,中国也用行动证明自己珍惜和平。35年来,中国维和部队累计派出5万余人次,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比如黎巴嫩南部雷区,中国蓝盔19年清理了近200万平方米雷区,销毁地雷1.8万枚,让当地民众安全回家。在非洲阿卜耶伊任务区,中国直升机顶着50℃高温送粮食和药品,被联合国称为“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这些不是作秀,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懂和平的珍贵,所以才更要准备好实力,不让和平被破坏。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国防建设、科技突破、航母列装和导弹升级,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最坏的情况永远不发生。换句话说,你越有能力保护自己,别人就越不敢轻举妄动。   中国的战略智慧,很简单却很深刻:能战方能止战。有了硬实力,才有底气和谈判筹码;没实力,再多的外交努力也可能徒劳。   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这让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始终掌握主动权。美国在亚太搞“自由航行”、对台军售、拉拢地区盟友,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围堵中国。   但中国不硬碰硬,而是用实力说话:部署反舰导弹、加强火箭军,航母编队常态化训练,让对手知道动手代价太大,最后只能选择坐下来谈。   这种策略,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让战争永远不可能发生。和平从来不是靠乞求得来的,而是靠实力撑起来的。   杨荣文那句话,点出了核心:中国备战,从来不是为了赢一场战争,而是为了永远不用打这场战争。外部压力、历史记忆、现实国防建设和维和行动,都表明了同一个道理:有备无患,实力才是守住和平的底气。   中国不惹事,但也绝不软弱。通过合理投入、防御性建设、战略定力和国际行动,中国在捍卫自身安全的同时,也为地区稳定提供了可靠支撑。说白了,就是不想打仗,但谁敢欺负我们,都得想清后果。   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也不是靠退让求来的安宁,而是靠实力撑起来的安全阀。中国准备的,不是战争,而是和平的“保险”,是14亿人美好生活的硬底气。

0 阅读:0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