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说:“中国和西方本质的不同就是,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西方是资本控制国家!”她接着说,这和市场无关,问题是如何监管市场,如何治理市场?当现在的科技需要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时代,大型企业的出现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是否受到监管?他们在为谁的利益工作?现在资本主义无法维持西方世界已经取得的发展水平,他们正在去工业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舞台上,中国和西方的模式看似都在追求繁荣,但本质差异却非常明显。 最近有外国学者总结,中国和西方经济体制的最大不同,不在市场机制,而在谁掌控市场: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西方是资本控制国家。 这个看似简单的判断,其背后折射出两种社会模式、产业发展方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差异。 先来看西方,特别是美国。表面上,美国是自由市场国家,企业想干啥就干啥,竞争激烈,好像一切靠市场自我调节。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背后潜规则很清楚:资本掌控国家运作。 科技巨头们不仅市值动辄上万亿美元,还能左右舆论、影响选举、干预政策方向。谷歌、亚马逊、苹果、Meta、特斯拉,这些公司不只是企业,更像“准政府”,甚至在某些领域,它们的权力比国家部门还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政客选举靠资本支持,企业的捐款可以决定政策走向。资本逐利本性决定了它们更在意短期回报,而不是国家战略和长远发展。 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领域,很少能吸引西方资本,反而金融、房地产、股市炒作成了主流,结果就是所谓的去工业化。 产业空心化,创新能力下滑,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落不到地面。底特律曾经的汽车产业辉煌不再,欧洲能源危机时连基础化工产品都缺货,这些都是资本追逐短期利润带来的直接后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国家掌控资本,国家制定方向、规划目标,企业则按国家需要投入资源。 比如中国要发展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让资本投向这些领域。资本不是自由主宰,而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这种模式保证了产业的长期投资和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的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不只是为了赚钱,它们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私营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也在国家监管和政策引导下发展。 华为投入巨资自主研发,不仅为企业利润,更为国家通信自主权提供保障;阿里和腾讯在疫情期间搭建便民平台,捐款捐物,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是国家政策和舆论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 监管在中国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反垄断调查、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法律确保市场健康运作。企业必须服务国家和人民利益,不能随意追求短期利润。 相比之下,西方科技公司即使爆出数据泄露丑闻,最终也可能不了了之。两种模式的根本差异,就在于资本为谁服务、受谁约束。中国是资本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西方则是国家被资本牵着走。 这种体制的好处还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通过五年、十年规划,把资本引导到关键产业和长周期项目中,推动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 新能源汽车出口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半导体、芯片产业稳步推进,这些成就都是国家和企业“同频共振”的结果。 资本追求长期战略回报,而不仅仅是快速赚钱,这种模式保障了产业链安全,也提升了国家竞争力。 中国模式还能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国家调控下,资本不仅流向高科技和工业,还流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和社会民生项目。 这意味着,农村、偏远地区也能获得投资和发展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整体社会福利。西方资本若没利润,谁会去农村投资?谁会建设基础设施?所以说,中国模式兼顾效率和公平,而西方模式更注重短期盈利和财务回报。 从长期来看,中国模式也更能应对外部风险和全球竞争。在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掌控关键资产和核心技术,不仅能应对贸易摩擦,还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掌握实权,政府在关键时刻反应迟缓,无法集中力量应对挑战。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在科技、制造和基础设施方面出现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原因。 当然,强调国家控制资本,并不意味着市场完全失灵。中国依然允许企业按市场规律竞争发展,国家根据情况实施政策调控,防止垄断、恶意竞争和资源浪费。 这种模式下,资本不是主人,而是工具;国家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资本被用来推动国家战略目标,而国家则保障资本在市场中有序运作。 中西模式的差别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资本为谁服务,谁来监管资本。 西方资本主义在短期利润和社会分化上走到极致,出现了去工业化、创新能力下降、产业链断裂的问题;中国模式通过国家主导资本流向、长期规划和监管,实现了科技突破、产业升级和社会均衡发展。
先生千古!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