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意外了! 美国彻底疯狂了! 日前,据德媒报道,美国正在豪赌人工智能,其国内500家大公司,快三分之一的身价都跟AI巨头绑在一起,就算美国人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东西越卖越贵,还欠着跟二战时差不多的天文数字的债,也半点没停下往AI里砸钱的脚步。 这场看似狂热的AI投资潮,背后究竟是真有底气还是虚火过旺?高盛最新报告给了个让人意外的结论:当前AI投资规模远未过热,完全具备可持续性。与历史上铁路、电气化等技术周期投资高峰占GDP比重2-5%相比,现在美国AI投资占GDP比重还不到1%。 科技巨头们确实在疯狂砸钱。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四家企业围绕AI算力展开激烈竞争,“砸”下640亿至1000亿美元不等的巨额现金。微软的资本开支预计将从2024年的445亿飙升至2027年的1000亿,这种投入力度堪称史无前例。 但钱砸下去,回报却显得模糊。眼下ChatGPT周活用户已达8亿,如此规模的用户却仍未产生足够覆盖成本的收入。麻省理工学院8月的一份报告更是泼了盆冷水,将AI引入业务的企业中95%并没有赚到钱。这让人不禁想起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Solow那句著名感叹——计算机“无处不在”,但在生产率统计中却难觅踪影。 在这场豪赌中,英伟达成了最大赢家。它凭借在AI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斩获了近60%的营业利润率,在“七巨头”中一骑绝尘。但这样的高利润能否持续,还要看整个AI生态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化闭环。 美国政府对此寄予厚望,甚至期待AI能解决债务危机。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如果AI能使年度生产率增长提高0.5个百分点,美国债务占GDP比重将在113%左右趋稳,而非2055年飙升至156%的悲观预测。但这种期待面临着三重挑战:创新影响难以预测、企业采用程度参差不齐,以及AI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就业替代。 现实确实不容乐观。摩根大通预测,到2034年AI可能替代美国一半的工作岗位,这种冲击速度远超历史上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而当AI抢饭碗的同时,美国移民政策又限制了劳动力供应,使得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更让人担忧的是,AI投资规模扩大可能恰恰反映了投资效率低下。生成式AI的每次回应都要进行巨量重复运算,用户越多,需要的数据中心与算力就越多,完全享受不到互联网产业的规模效应。 资本狂欢背后,是美国AI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均衡问题。AI推动经济发展绝不能只靠数据中心和算力设施建设的狂飙突进,而需要完成从“硬数据”到“软价值”的转变。只有当AI真正渗透到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带动各行各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当前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显露出这种不平衡——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1.6%,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和信息处理技术推动,其他领域增长率仅有0.1%。 赌未来没有错,但若以牺牲当下民生为代价,这样的豪赌是否值得?当普通美国人在为物价上涨和工作不稳定而焦虑时,AI描绘的宏伟蓝图似乎还有些遥远。技术进步本该服务于人类福祉,而不是让社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