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把宁夏匪首马化龙一家三百多口全宰了,这事在当年西北地界炸了锅。 马化龙出身宗教世家,在金积堡就是土皇帝,手里有粮有枪还捐了官。 1871 年,宁夏吴忠四旗梁子的刑场上,三百多口人跪在雪地里。 从垂暮老者到垂髫孩童,无人能逃脱。 1864 年,陕甘局势动荡之际,马化龙已在金积堡站稳脚跟。 他身为哲合忍耶教派第五任教主,继承了自乾隆年间马明心传下的宗教影响力,“十三太爷” 的称谓在西北回民中极具号召力。 依托这一基础,他将金积堡周边数十个村寨整合为军事体系,教坊兼管练兵,阿訇兼任营主,教众自备兵器,形成了 “教令即军令” 的严密组织。 此时清廷忙于应对太平天国余部,无暇西顾,马化龙趁机囤积粮草,甚至通过捐纳获得清廷 “游击” 官衔,实现了 “官身护教势” 的特殊状态。 1866 年左宗棠受命督陕甘军务,马化龙率先展现 “归顺” 姿态。 他改名马朝清,向清军递交降书,捐出两千石粮食,声称 “愿为朝廷守边”。 但清军勘察发现,金积堡的防御工事从未停止修筑,堡墙加高至三丈,城外挖有丈余深壕,堡内地道纵横数十里,囤积的火药、铅弹足以支撑长期作战。 更令人警惕的是,他暗中向陕西回军输送马匹和武器,成为西北乱局的隐形枢纽。 1868 年左宗棠转兵平定捻军,马化龙立即撕毁伪装。 他策动宁夏、甘肃多地势力联合起事,攻占固原城,策反清军守将雷正绾部千余人,切断了兰州至宁夏的粮道。 清廷急调曹克忠部驰援,却在金积堡外围遭遇伏击。 马化龙假意提供粮草,实则在粮中掺入皮硝,导致清军数千人腹泻失力,回军趁机猛攻,清军伤亡逾千,被迫退守灵州。 1869 年 8 月,金积堡战役正式打响。 左宗棠调集湘军、楚军共 12 万兵力,由刘松山担任前敌统帅,对金积堡形成合围。 马化龙利用周边秦渠、汉渠水系,打开闸门淹没清军进攻路线,又派骑兵迂回至清军后方,烧毁粮台三座。 清军推进艰难,至 1870 年初仍未能突破外堡防线。 1870 年 2 月 14 日,战局发生致命转折。 马化龙派人向刘松山送信,谎称愿开堡投降,请其亲往商议。 刘松山率少数随从赴约,行至堡外吊桥时,埋伏的回军突然开火,刘松山当场中弹身亡。 湘军群龙无首,一度陷入溃败,回军趁势收复外围数座据点,战役陷入僵局。 左宗棠在奏折中痛陈:“松山之殁,军心震骇,西路全局几危。” 1870 年秋冬,清军调整部署,刘锦棠接替刘松山指挥。 清军改用 “久困之策”,切断金积堡所有粮道,又派工兵挖沟筑垒,逐步压缩包围圈。 此时马化龙的外援已被肃清,堡内粮草渐尽,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情况。 12 月,马化龙再次派人乞降,愿以自身性命换取堡内军民活路,左宗棠未予回应,下令加速攻城。 1870 年 12 月 11 日,清军攻破金积堡。 在堡内地窖中,清军搜出 1200 余支俄制前装步枪,以及马化龙与新疆阿古柏的往来密信。 密信中提及 “借俄兵助守,割宁夏为屏蔽” 的计划,证实其早已勾结外部势力。 同时被俘的回军将领供认,马化龙之子马耀邦曾提议 “引兵绕道蒙古,直逼京师”,因兵力不足未能实施。 这些发现坚定了左宗棠彻底解决的决心。 当时清廷正爆发 “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左宗棠则力主 “先平陕甘,再复新疆”。 1871 年沙俄已出兵占领伊犁,阿古柏在南疆建立伪政权,西北边疆危在旦夕。 金积堡若不能彻底平定,收复新疆将无从谈起。 更关键的是,哲合忍耶教派此前多次在镇压后死灰复燃,核心就在于家族传承未断。 1871 年 3 月 2 日,左宗棠下令处决马化龙家族及核心党羽。 刑场设在吴忠四旗梁子,马化龙及其子、侄、孙等三百余口全部伏诛,9 岁以下幼童被阉割后送往内务府为奴。 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报中解释:“积年巨患,非尽诛其族,不足以绝根株。” 处决事件迅速产生震慑效果。 甘肃河州、西宁等地的回军势力见马化龙下场,纷纷主动投降。 至 1872 年底,陕甘大部分地区平定,为收复新疆扫清了障碍。 1875 年,左宗棠正式受命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出关,最终收复新疆全境。 从历史语境看,这一决策源于多重现实压力。 清廷国力有限,无法承受西北长期战乱;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容不得 “招抚 - 复叛” 的循环;而马化龙的宗教号召力与武装实力结合,再加上外部势力勾连,已成为中央政权的直接威胁。 信源:宁夏残暴匪首,破城后汉民屠戮无遗,左宗棠怒杀其一家三百余人——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