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消息,何副总将率团于10月24号到27号访问马来西亚,并且与美方举行第5轮的经贸磋商。和前四轮在瑞士、瑞典、英国和西班牙举行的磋商相比,这一次的马来西亚磋商,总的来看有3个鲜明的特点。 先说说选址背后的信号,之前选在欧洲国家,多少带着点“第三方中立场”的意思,可那些地方离美国更近,舆论和环境上难免受西方语境影响。 现在换到马来西亚,情况就不一样了。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也是中国周边重要伙伴,从地理上看,更贴近亚洲市场的核心圈。 这不仅让磋商氛围少了些欧美那边的固有偏见,还能更直接地体现亚洲在全球经贸格局里的分量——毕竟现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都来自亚洲市场。 再看双方的磋商背景,前四轮谈下来,虽然没出大的突破性成果,但每一轮都在为后续沟通打基础。 这次选在马来西亚,还有个隐性优势:马来西亚本身就是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节点,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早就突破万亿美元,而马来西亚在其中扮演着桥梁角色。 把磋商放在这里,等于让美方更直观地看到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有多紧密,也让双方讨论的议题能更贴近亚洲市场的实际需求,比如供应链稳定、区域贸易规则这些,都和马来西亚以及整个东南亚的利益息息相关。 从美方的角度看,之前一直想在经贸谈判里占据主导地位,选在欧洲盟友那里,多少能靠“圈子优势”撑撑场面。 现在同意到马来西亚磋商,其实也侧面说明,美方不得不正视亚洲市场的重要性,还有中国在区域合作里的影响力。 毕竟现在美国自己的经济也面临不少问题,通胀压力没完全缓解,制造业回流效果不如预期,急需要通过和中国的经贸沟通,解决部分商品进出口、市场准入这些实际问题。 要是还抱着之前那种“在自家熟悉的地盘谈”的心态,根本解决不了真问题,所以这次地点变化,也藏着美方不得不放下身段的现实考量。 再说说何副总率团出访的安排,访问马来西亚和跟美方磋商放在一起,不是简单的行程叠加。 先访问马来西亚,能先和当地政府、企业沟通,了解东南亚市场的最新动态,比如当地对中美经贸合作的期待,还有区域供应链里的痛点。 这些信息能为后续和美方的磋商提供参考——毕竟很多经贸议题不只是中美两国的事,还牵扯到周边国家的利益,把这些声音带到谈判桌上,能让磋商更接地气,也更有建设性。 而且马来西亚作为东盟成员国,一直主张通过对话解决经贸分歧,不希望看到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影响区域稳定。 有这样的第三方在场(哪怕只是作为东道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磋商时的紧张气氛,让双方更愿意坐下来理性沟通,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容易陷入“对抗式”的谈判节奏。 从全球经贸格局来看,这次地点变化还有个更深层的意义:过去全球经贸规则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谈判地点也多集中在欧美。 现在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尤其是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里的权重越来越大,谈判地点向亚洲转移,其实是全球经贸治理体系调整的一个缩影——不再是欧美说了算,而是要更多考虑亚洲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和立场。 这一点对中美磋商来说很重要,之前美方总想着用自己的规则框定谈判内容,现在换到亚洲地盘,能让美方更清楚地认识到,经贸合作得讲究平等互利,不能只按一方的意愿来。 还有个细节不能忽略,马来西亚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农业等领域都有深度合作。 比如中马共建的皇京港、东海岸铁路等项目,已经成了两国互利共赢的典范。 美方在马来西亚和中方磋商,能亲眼看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合作的成果,这比任何说辞都有说服力,也能让美方更明白,中国推动的经贸合作是开放、包容的,不是所谓的“排他性阵营”。 这种直观的感受,可能会让美方在磋商时更务实,少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最后再看时间点,10月底这个时候,离年底还有两个月,双方都希望在年内能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为明年的经贸合作定个调。 前四轮磋商已经把主要议题梳理得差不多了,比如农产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这些,这次在马来西亚,有了更贴近亚洲市场的氛围,加上前期积累的沟通基础,说不定能在一些具体议题上达成共识。 比如美方一直关心的部分农产品出口,中方关注的技术合作、市场公平待遇等,都有可能在这次磋商里取得进展。 而选址马来西亚这个举动,本身就是双方愿意为达成共识而做出的灵活调整,也为后续的沟通开了个好头——毕竟经贸合作的核心是互利共赢,而选择一个更中立、更贴近新兴市场的地点,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