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肝缺血了,一碗汤让肝喝饱了血,抽动就好了90%! 中医里,抽动症有一个关键证型——肝血亏虚,血虚生风。 肝属木主筋,就像树木缺了水会枝叶摇晃、枯萎,孩子的肝缺了“血”,筋脉也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抽动表现。 这么一说,感觉玄而又玄,家长们听不懂题干,自然也就想象不到如何解决问题。所以今天,我就把逻辑讲透,再告诉大家3个实用的解决办法,帮孩子补足肝血,平稳抽动状态。 中医讲:肝主筋,肝藏血。 这里的筋可不是单指筋骨,还包括身体的肌肉、神经脉络——孩子眨眼睛的眼轮匝肌、耸肩膀的肩颈筋肉、清嗓子的咽喉肌群,都归筋管。而肝血就是滋养这些筋的营养液。 肝血充足时,筋脉得到濡养,就像被水滋润的藤蔓,柔韧有力、收放自如;可一旦肝血亏虚,筋脉就成了缺水的干草,失去了正常的约束和弹性,风一吹就晃荡。这就是中医说的血虚生风。 孩子的抽动症状,比如挤眉弄眼、咧嘴耸肩、手脚抽动、清嗓子,其实就是血虚生风后,筋脉失养、不由自主晃动的表现。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抽动时轻时重,比如熬夜后、学习累了时、生病时更明显,就是因为这些时候肝血消耗增多,亏虚得更厉害,“风”也就更盛了。 想要解决这种肝血亏虚型抽动,关键不是止风,而是补血。把肝血补足了,筋脉有了滋养,“风”自然就停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分享三个方向 生活中: 肝血的消耗往往和【累】相关,尤其是用眼过度和熬夜。 中医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孩子长时间看手机、电视、写作业,眼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会直接消耗肝血;所以要控制用眼时间,每天累计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1小时 而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经当令的时间,此时正是肝脏藏血和造血的关键时段,熬夜会让肝脏错过最佳修复期,肝血自然补不起来。所以要保证规律作息,尽量让孩子晚上9点半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给肝脏充足的时间养精蓄锐。 饮食上: 日常饮食中可以多给孩子安排一些能补肝血的食物。 黑色食物入肾,肝肾同源、肾好肝血也易足,像黑芝麻、黑豆、桑葚可以煮粥或打糊给孩子吃;还有动物肝脏,如猪肝富含铁和维生素A,每周吃1-2次,每次50克左右。 同时要避开耗血食物,比如辛辣刺激的辣椒、生姜,油炸油腻的炸鸡、薯条,以及生冷的冰淇淋、冷饮,这些食物要么伤脾胃影响气血生成,要么加重体内燥热耗伤肝血。 中医方面: 中医里,芍药甘草汤就是补肝血、缓筋急的经典方,核心只有两味药,白芍和炙甘草。 白芍是补肝血的能手,还能柔肝缓急,给紧绷的筋脉松绑。炙甘草和白芍搭配,起到倍增效应,让补肝血的效果更强,缓筋急的作用更稳,就像给肝血池加了个保温层,让补进去的血不容易流失。 临床上,芍药甘草汤是我的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基础方,很适合肝血亏虚型抽动的孩子。 其实肝血亏虚型抽动症的调理,就像给缺水的树木浇水施肥——生活中减少消耗是“防晒”,饮食上补充营养是“浇水”,中医干预是“施肥”,三者结合才能让孩子的“肝血之树”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