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冯德莱恩提前泄露的信函里把话挑得明明白白,所谓的商业机遇,本质就是要在清洁经济领域抢占中国已经站稳脚跟的市场份额,这种打着合作旗号搞对抗的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背后的算盘。 之前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顶尖的功率半导体企业,被欧盟通过资本运作强行剥离中国产业链,现在又把矛头对准新能源和绿色科技产业,这种针对性的竞争策略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欧盟口中的优势产业,核心就是动力电池、光伏设备这些中国已经形成全球竞争力的领域。 欧盟自己的报告显示,中国占欧盟电池进口的68%,光伏板进口更是高达75%,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国产业在欧洲市场的重要性。 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到8471亿欧元,比美欧贸易还多1200多亿,中国对欧出口的锂离子电池在今年前9个月同比上涨12%,高效钙钛矿光伏板的成本比欧洲同类产品低30%,德国、西班牙不少光伏电站都依赖这些中国产品才能顺利建设。 可欧盟的应对方式不是加强合作,而是先在2024年10月以“反补贴”为由,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7%-35.3%的高额关税,导致上汽、吉利在欧洲市场碰壁,长城汽车不得不关闭德国总部,半年后又改成“最低进口价”制度,要求中国电动车售价不低于3.5万欧元,本质还是通过政策手段限制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欧盟所谓的“对抗机遇”根本站不住脚,本质就是保护主义的遮羞布。 欧洲自身的绿色转型存在严重短板,2024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只降了48%,离2030年55%的法定目标还差7个百分点,内部在碳信用额度、煤炭产业转型这些关键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德国、荷兰和波兰的分歧直接让减排规则难以落地。 更关键的是,欧盟在绿色技术上的投资每年只有4200亿欧元,离每年7500亿欧元的需求差了40%,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北方伏特在2024年底已经破产,不少车企还推迟了电动化目标。 自身实力跟不上,就把中国当成“挡箭牌”,这种逻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产业的优势不是靠政策保护得来的,而是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上持续投入的结果,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海外布局上也完全遵循当地规则。 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的工厂填补了德国本土缺乏大型锂离子电池制造能力的空白,匈牙利超级工厂规划产能高达72GWh,投产后将为奔驰、宝马等欧洲车企稳定供货,这样的合作共赢模式本来就是产业发展的正常路径。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带着技术和就业机会的共同发展。 比亚迪在匈牙利投资5亿欧元建设乘用车生产基地,采用电芯进口+本地组装的模式,既保证核心技术安全,又满足欧盟合规要求,还能带动当地就业。 国轩高科在德国哥廷根的工厂自动化率超过70%,已经获得大量欧洲客户订单,兼具研发、物流和售后服务功能,成为欧洲市场的重要支点。 就连欧洲企业也用实际行动投票,大众今年在华投了200亿建6个新能源基地,宝马沈阳工厂升级后成了它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中心,这些合作都说明市场规律远比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 欧盟一边喊着“对抗中国”,一边又催促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欧洲建厂,这种矛盾的做法只能说明中国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所谓的“对抗”最终只会让欧洲消费者多掏购车和能源账单,让本就紧张的转型进度雪上加霜,毕竟靠限制别人发展来弥补自身短板,从来都是行不通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产业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而不是画地为牢的对抗。 中国始终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欧洲开展合作,但合作不能建立在牺牲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欧盟如果真的想抓住绿色经济的机遇,更应该把精力放在补齐自身技术短板、协调内部政策分歧上,而不是搞针对性的贸易限制。 靠外部对抗转移内部矛盾,不仅会错失发展机遇,还会破坏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真正的商业机遇,从来不是靠“对抗竞争对手”得来的,而是靠尊重市场规律、加强互利合作创造的。 大家觉得欧盟这种“对抗式竞争”能真正帮欧洲抓住商业机遇吗?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种针对性的贸易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