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韩国人用汉字的历史可长了,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那时候,汉字从中国传过来,成了韩国人记录东西的主要工具。 最早的韩国王朝,比如高句丽、百济、新罗,全靠汉字写史书、刻碑文,就连老百姓的家谱也离不开它。 汉字不光是写字那么简单,还带着文化和思想,比如儒家经典,全是汉字写的,韩国上层社会就靠这个学习治理国家。 到了15世纪,世宗大王发明了谚文,也就是现在的韩文,本意是让普通人也能识字,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复杂的汉字。 可谚文刚出来时,没人当回事,大家还是继续用汉字写正式东西,谚文只在民间流传。 时间快进到20世纪,韩国经历了日本殖民和二战,民族情绪高涨,1948年韩国独立后,政府想彻底摆脱外来影响,打造纯正的韩国身份。 结果,他们盯上了汉字,认为这是中国的东西,得扔掉才能独立,1949年,北韩先下手,直接禁了汉字,全用谚文,南韩慢了点,但也开始动刀。 1950年代,南韩政府推谚文专用,报纸和书慢慢减少汉字,到了1970年,高峰来了,他们干脆取消了小学汉字课,中学也只教点皮毛。 理由呢?说是要简化语言,提高识字率,让穷人也能读书,确实,这招管用,韩国识字率从原来的低谷蹿到98%以上,教育普及了,国家发展也快了。 可好景不长,麻烦很快就冒头了,韩语里70%以上的词都来自汉字,这些词用谚文写出来,全是同音,容易混淆。 比如“银行”和“行刑”发音差不多,不加汉字标注,签合同都可能闹乌龙,日常生活里,重名太多,身份证不标汉字,办事得猜半天。 想想看,你去银行开户,工作人员问你名字的汉字怎么写,你说不知道,那多尴尬。 文化上更惨,韩国古书全是用汉文写的,现在年轻人翻开《三国史记》,跟看天书似的。 考古队挖出文物,上面刻字没人认,历史研究得靠请专家,花大价钱。家族谱系也成问题,好多人家想追根溯源,得雇人翻译,花冤枉钱。 博物馆里,展品旁边得加谚文解释,不然游客光看热闹,不懂内涵。 法律界也头疼,专业术语模模糊糊,法官判案得查老黄历,生怕错意闹冤案。 经济上,韩国企业跟中日打交道,本来汉字是桥梁,现在断了,以前,商人写几个汉字就能懂,现在得靠翻译,效率低,还容易误会。 比方说“合作”这个词,深层意思翻译不准,谈判就卡壳,韩国出口那么多电子产品和汽车,跟中国供应商谈生意,年轻人不懂汉字,得带翻译,成本高了。 反观日本,他们明治维新时也想过扔汉字,但聪明,留了下来。现在日本常用汉字有两千多个,跟本土假名混用,阅读古籍顺溜,还能轻松懂中韩文化。 日本学者看中国古书,没障碍,文化交流顺风顺水,日本经济腾飞,文化输出全球,汉字功劳不小。韩国尝到苦头后,开始后悔。 1990年代,社会上有人喊要恢复汉字。2005年,政府指定1800个基本汉字,供中学用,但不是强制。 2010年左右,一些大学历史系强制学生学汉字,不然课都上不了,2015年,教育部想在小学加汉字课,闹得沸沸扬扬,有人支持说能帮孩子懂词汇,有人反对说负担重。 最后,成了选修。北韩那边更极端,从1949年起全禁汉字,现在年轻人完全不认,但他们历史教育靠政府改编版,文化传承靠口头。 南韩至少还有点补救,汉字补习班火了,咖啡店里流行汉字游戏,找工作时,懂汉字的简历亮眼,尤其外贸公司。 全球化时代,韩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员工懂汉字能读懂合同和文化,优势大。 疫情后,线上教育兴起,汉字App下载量涨,年轻人自学汉字,觉得酷,韩国影视剧里,古装戏加汉字字幕,观众追剧顺便学点历史。 想想巴菲特的话,他从投资角度看,文化传承像长期资产,扔掉等于自断臂膀。 韩国当年扔汉字,短期识字率 增长了,但长期文化断层,交流障碍,现在补救,花力气大。 比起越南,他们也扔了汉字,用拉丁文,但文化根基浅,影响小,韩国根深蒂固,扔了后悔。 东亚圈里,中国汉字简化但没扔,日本混用,韩国独树一帜,但代价高。 未来,韩国可能更多融入汉字,比如AI翻译工具嵌入汉字解释,帮年轻人懂根源。 这事告诉我们,文化不是说扔就扔,得算长远账,韩国扔汉字这路走得弯弯曲曲,但现在开始补课,文化传承还能接上。 咱们学着点,珍惜自家文化,别一时冲动丢宝贝,未来,东亚合作更紧,汉字说不定还能重搭桥梁,大家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