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马斯克再次语出惊人:“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有两件事做得很好。一件事是中国的发电量已达到美国的大约2.5倍,而且还在朝着3-4 倍的目标前进;另一件事更令我相当‘钦佩’。” 今年5月,马斯克突然说了一句话,让全世界科技圈炸开了锅。 他公开指出,中国现在的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2.5倍,而且还在继续快速增长。 他这话戳中了人工智能争夺战里最核心、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这已经不是软件之间的较劲,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比拼。 真正重要的,是谁能把能源、人才和产业这三样最重要的东西绑到一起,让它们互相推动,形成一个越跑越快的闭环,不具备这种能力,再好的模型也只是空架子。 人工智能是个耗电怪,每个细节都在烧钱烧电,训练一个像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需要消耗足够120多户普通家庭用一整年的电。 而中国的底气,不只是电多,而是有整套打法,特高压电网铺到了全国,把电力传输损耗压得极低。 通过“东数西算”,西部太阳能、风能多、便宜,电价有时候能低到一毛一度。 廉价的绿电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沿海大城市的数据中心,保证算力厂商不用担心电不够用,这让企业敢放心扩建服务器、扩大业务、快速实验。 反过来看美国问题就很明显,美国电网平均服役超过30年,老化严重,遇到极端天气就可能崩。 四成电力靠天然气,一旦价格波动,整个国家都要绷紧神经,更严重的是,美国整体电力供不上需求,预计2026年的缺口可能达到27GW。 更荒唐的是,美国一个新的数据中心想接上电网,审批和排队时间能长达七年,这种供电环境,让美国AI公司又贵又慢,很多投资根本落不下去,可以说,电把美国的AI发展天花板硬生生卡住了。 电只是第一战场,第二战场,是能写、能想、愿干活的人,中国每年培养大约50万名和AI相关的专业学生,而美国只有八万多。 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这样的人才规模,让中国在做迭代时速度非常快,产生的问题能被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解决。 更关键是,中国在用高薪吸引海外人才,去年,海外AI人才回国的人数大涨62%,不少是在硅谷做到高薪的人,他们回国后待遇比原来又高,国内发展空间也更大。 再搭配中国工程师那种几乎不休息的高强度工作方式,模型更新速度被疯狂拉快,中国掌握的AI相关专利数量已经占全球61%,这背后的积累是扎实的。 第三战场,是有没有地方让技术落地,美国的大模型很强,但缺少足够广泛的产业应用场景,这让很多技术停在实验室里。 而中国有完整工业体系,从制造、物流、交通、医疗,到城市调度,每个行业都能接上AI。 比如:三一重工的智能工厂,把一个订单的交付周期直接缩短一半;医疗系统使用AI筛查病灶,肺癌误诊率大幅降低;智能交通系统能让城市拥堵减少30%甚至更多。 中国工业AI渗透率已经达到25%,美国目前只有18%,这是实打实的差距。 同时,整个生态正在自己滚动升级,DeepSeek这种公司,用开源模型跟ChatGPT硬碰硬,下载量冲上全球榜前列。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们用的是寒武纪、壁仞等国产芯片,训练成本直接下降一半,这意味着,就算别人封锁芯片,中国也有办法继续往前。 AI竞争已经完全换了层级,它不再是单个企业的技术比拼,也不是单纯的科研论文数量对冲,而是能源够不够、人才稳不稳、产业能不能接住这股力量,在国家层面的综合对抗。 中国正在把这三股力量合在一起,形成互相拉动、互相加速的巨大循环,而一旦这个循环完全跑顺,速度将越来越快,技术的扩散范围将覆盖更多行业,成本会越来越低,迭代会越来越快。 马斯克的提醒,是在告诉所有国家:未来科技的胜负,不在算法里,而在谁更能打造一个完整、强大的国家级AI生态系统。 等到赛点真正到来,世界将看到,谁才会是站在终点的那一个。 信源:券商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