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位95岁的金融大佬,会突然评论一个国家的文字政策。 当巴菲特公开说韩国废除汉字是“愚蠢的”决定时,他点中了韩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痛点,这件事让很多韩国人重新开始反思。 上世纪70年代,朴正熙政府推动“去汉字化”,当时官方的理由是强化民族认同,希望通过统一书写体系来塑造国家形象。 于是,大规模删除汉字教育的政策在学校执行,教材里几乎看不到汉字,年轻一代开始对汉字缺乏认识。 问题很快显现,韩国最早的史书,比如《三国史记》,通篇是汉文书写,古代家族留下的族谱,用的也是汉字。 年轻人想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却发现根本看不懂,很多家庭在重修族谱时,不得不聘请能读汉文的老人翻译,费用不低,而且速度很慢。 考古领域遭遇的麻烦更明显,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铭文基本是汉字,年轻考古人员面对这些信息束手无策,考古报告出现滞后,甚至要依赖少量老专家支撑整个系统,人才断层问题越来越严重。 更矛盾的是,每当韩国要展示传统文化或历史威严时,汉字立刻被重新摆上台面,总统纪念会议的背景板是汉字,宗庙祭祀的牌位上也必须用汉字,大家都知道不能用其他文字能替代这份庄重。 韩语词汇中大多是来源于汉字词,现在完全靠谚文表音,导致很多词汇的读音相同,含义却不同。 法律系统最先出现混乱,法官在阅读法条时,常常需要重新查回汉字本源来确认含义,稍微不严谨,就可能对案件理解错误,这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经贸领域也受到影响,有日本高管坦言,与韩国公司签署合同时,如果看不到汉字版本,会担心条款理解上出现偏差,因为一些词在谚文中完全同音。 韩国的律师和翻译不得不复杂地解释术语,增加了沟通成本和合同风险。 生活中同样麻烦,韩国人常见的名字在谚文里写出来完全一样,看不出字义差别,银行办业务时系统要额外确认身份。 甚至医疗行业也出现风险,一些药品名称谚文发音接近,一旦判断错误,可能造成患者用药事故。 曾经,中日韩在历史上就靠汉字交流,古代的商人和学者跨国交流并不需要懂对方的口语,通过汉字书写就能完成沟通,可是,韩国主动放弃这条便利通道,降低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效率。 再看看日本,保留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同时发展自己的假名体系,使得古代文献、现代教育、科技发展都能顺畅衔接。 现代日本学生既能读懂古文,又不会在书写系统上产生混乱,发展过程更加平衡。 而韩国面对现实需求时,问题变得很突出,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出口占比接近四成。 企业派年轻人来谈判,却连合同中的汉字术语都读不准,沟通环节大量依赖翻译,不仅费钱,还影响效率,一些韩国企业内部也开始反思,因为语言能力影响到了业务拓展。 几十年绕了一圈之后,韩国开始出现政策反响,2009年,二十多位前政府高官联名建议恢复汉字教育。 他们的理由很直接:文化基础正在流失,2018年,小学三年级增加了汉字选修课,虽然是选修,但社会反应积极。 最近几年,韩国的汉字补习班发展迅速,很多家长主动给孩子报名,希望增加就业竞争力,一些公司招聘会明确表示,掌握汉字词义是加分项。 但几十年的文化断裂不是短期能补的,年轻一代对古籍和历史的理解能力依然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