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曾经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王秀珍,突然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引起过种种猜测,但都被证实是流言,原来这个纺织工人出身的女人,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应有的处理。 王秀珍1935年出生在辽宁辽阳农村,那时候家境贫寒,父母靠种地勉强糊口,她从小就帮着干农活,懂得了劳作的辛苦。1945年全家进城,生活条件好转,她开始上街头学校,学认字算数,为将来打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策倾斜让农村家庭喘口气,她家也分到些粮食,日子稳当了点。 1951年,沈阳第三纺织厂到辽阳招工,刚满16岁的王秀珍揣着街头学校的结业证就去了。那时候纺织厂是香饽饽,可活儿一点不轻松——挡车工要盯着几台机器,纱线一断就得立马接上,慢一秒都可能缠成疙瘩。王秀珍不怕苦,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跟着师傅学绕纱、接断头,记不住步骤就用铅笔在小纸片上画下来,休息时掏出来看。没半年,她的挡车技术就赶上了老工人,机器故障率比别人低一半,车间主任总说“这姑娘眼里有活”。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纺织厂要赶制支援工业建设的帆布,车间里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王秀珍主动申请加班,还琢磨出个省时间的法子:把常用的工具按顺序摆到机器旁,不用来回跑着找。就这么个小改动,她每班能多织两匹布,工友们跟着学,整个车间的产量都提上去了。年底评先进,她全票当选“车间劳动模范”,捧着奖状回家时,母亲摸着奖状直掉眼泪,说“咱闺女没白吃苦”。 后来王秀珍当上了班组长,手下管着二十多个挡车工。新来的学徒怕出错不敢上手,她就站在旁边手把手教,自己的活计忙完了,还帮着别人检查机器。有次厂里来了批新纱线,容易断,好多工友急得慌,她连着两夜没回家,反复试温度、调张力,终于找到合适的参数,帮大家解了围。那时候的她,眼里只有干活、只有把活干好,谁也没料到,几十年后她会忘了这份踏实,走上歪路。 从农村姑娘到纺织骨干,王秀珍的早年经历里全是靠双手打拼的痕迹。可后来她被权力迷了眼,忘了当初在纺织厂车间里的初心,最终落得销声匿迹的下场,这落差让人唏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