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杀害过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杨钦典,偷偷将19名革命志士放出监狱

蕊蕊聊过去 2025-11-04 18:56:56

1949 年,杀害过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杨钦典,偷偷将 19 名革命志士放出监狱,这一举动让本该处极刑的他有了一个意外的结局! 重庆白公馆,那地方在解放前就是国民党特务的屠宰场。墙厚如城,铁栅生锈,关进去的革命者少有能活着出来的。杨钦典这人,河南农村出身,穷得叮当响,1940年投国民党军队,本想混口饭吃,谁知一步步陷进特务窝子,当上看守班长。双手沾的血,够写一本账本。1946年夏末,他奉命处决“小萝卜头”宋振中,那孩子才八岁,父母都是地下党员,在狱中长大,聪明伶俐,还帮同志传递情报。国民党怕他长大成器,下黑手,杨钦典和另一个特务卡住孩子脖子,结束了那条小命。事后领了50块大洋赏钱,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干了。 国民党败相毕露后,重庆的空气都绷紧了弦。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解放军大步南下,炮声一天比一天近。白公馆里,革命志士们咬牙坚持,靠狱中八条纪律互相鼓劲。罗广斌他们这些骨干,被关在潮湿牢房,瘦骨嶙峋,却心如磐石。杨钦典值班时,端饭盒路过牢门,罗广斌隔着铁栅低声聊起北平红旗飘扬的事,杨钦典没吭声,但家书从河南寄来,母亲写分田分地,劝他别再错下去。这些日子,监狱流言四起,特务们开会时烟雾呛人,桌上摊的地图上,解放军箭头直指重庆。杨钦典的岗位越来越烫手,他知道,上峰的屠杀令随时会砸下来。 11月27日傍晚,监狱长雷天元召集紧急会,指令清空牢房,全是处决名单。白公馆最后一批19名志士,就在杨钦典管辖下,包括罗广斌在内。这些人要是没了,重庆地下党就断了大半根苗。夜里枪声从渣滓洞那边零星响起,杨钦典握钥匙巡视走廊,铁窗后那些眼睛盯着他,有的警惕,有的期盼。罗广斌先前说过,共产党政策宽大,知错能改就有路走,杨钦典想起“小萝卜头”那事,心头堵得慌。远处炮响密集,他忽然停在牢门前,钥匙插进锁孔,转开铁门。19人鱼贯而出,杨钦典领他们往后山走,路过警卫室时喊了声共产党进城了,士兵们慌了神,四散逃窜。到了竹林边,罗广斌塞给他张纸条,写着解放后联络地址,杨钦典收下,转身消失在夜色中。那夜,志士们分成小组,钻山林而去,身后枪声如雨,却没追上他们。 重庆解放是11月30日,杨钦典揣着纸条在街头晃荡三天。解放军进城,队伍齐整,百姓夹道欢迎,没抢没扰,杨钦典看着这一切,挤进公安局大门,把前后事一五一十交代了。罗广斌他们几个刚获救的同志闻讯赶来,当场作证,说清那夜放人的经过。人民政府按宽大政策办,从轻处理,杨钦典本该枪毙,却因立功得一条生路。问他去哪,他选回河南老家,说要给母亲赔罪。分了三亩地,他当起普通农民,白天下地,晚上坐院里抽旱烟。村里人知道他旧事,有人背后指点,他不辩解,就帮邻居干活挑水修屋,用实干换人心。 日子刚稳,1960年代历史问题冒头,杨钦典被判20年徒刑,押回重庆服刑。法庭上,他只说这是还债,在狱里老实劳动,修路筑坝,从不叫苦。1982年,重庆市政府复查案子,罗广斌等人的证词和档案摆在那,一清二楚,原判撤销,他重获自由。74岁回河南,妻子早病逝,儿子为他过去吃够苦头。有人劝申请补助,他摇头,说能安稳活着就行。晚年守着小院,种菜养鸡,记者来访,他只讲志士们的故事,对自己旧账闭口不提。2007年冬天,89岁的杨钦典睡梦中走了,邻居收拾遗物,从枕下翻出那张泛黄纸条,旁边一本旧《红岩》,扉页有罗广斌签名。 杨钦典双手有罪,杀害“小萝卜头”和杨虎城一家,是铁板钉钉的黑账,国民党特务体系把他变成工具,可他那点人性,在最后关头冒头了。放走19名志士,不是英雄壮举,而是赎罪起步。党的政策就是这样,春风化雨,不一棍子打死,给迷途者回头路。罗广斌他们作证,不是原谅罪行,而是看在立功份上。   重庆解放那阵,国民党屠杀上千革命者,白公馆渣滓洞血流成河,杨钦典这步棋,救下火种,让地下党延续香火。搁今天看,这故事接地气,就跟老话说的,路是人走的,错能改就好。杨钦典一生曲折,从黑到红,靠的不是运气,是党的感召和自己那点良知。河南农村那三亩地,他守到老,儿子孙子看着,也得记着:做人,得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时代。 想想看,杨钦典要是没放人,那19条命就没了,《红岩》这书说不定还得改写。国民党特务窝里,出这么个例外,说明黑暗中总有光缝。搁我们当下,学党史,就得从这些小故事里挖营养。宽大不是纵容,赎罪不是洗白,杨钦典的结局,提醒人:历史账本,翻篇靠行动。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