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年,纪晓岚被流放新疆,临行时妻子郭彩符大哭:“新疆不产粮食蔬菜,饭碗还有

熹然说历史 2025-11-04 23:57:04

1768年,纪晓岚被流放新疆,临行时妻子郭彩符大哭:“新疆不产粮食蔬菜,饭碗还有一半沙,夫君,是我害了你呀!”纪晓岚却微微一笑:“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果然到了新疆的纪晓岚,依然潇洒! 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多少次转折?当厄运降临时,你是选择怨天尤人,还是换个角度看世界?清代大学者纪晓岚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答案。面对流放新疆的严酷命运,这位博学的翰林学士竟然说出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话,更神奇的是,他真的做到了。 说起纪晓岛流放新疆这事,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是因为他跟和珅斗嘴惹恼了乾隆,其实这完全是电视剧给咱们造成的误解。真实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也复杂得多。 1768年,两淮盐运使司亏空了100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要知道,清朝国库一年的收入也就4000多万两银子,这一下子就亏空了四分之一,乾隆皇帝能不着急上火吗?纪晓岚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他竟然私下把这个绝密消息告诉了已经告老还乡的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而卢见曾恰好是纪晓岚大女婿的祖父。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那就是泄露国家机密,性质相当严重。如果当时乾隆皇帝不讨厌纪晓岚,如果朝中有大臣能为纪晓岚说句好话,凭纪晓岚的聪明才智,也许能逃过流放这一劫。可惜的是,纪晓岚平时太过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人,关键时刻没人愿意为他出头。 乾隆其实也不想杀纪晓岚,毕竟这是个人才,但不处罚又说不过去,于是就把他发配到了乌鲁木齐。在当时,新疆对于中原人来说确实是个苦寒之地,郭彩符担心丈夫在那里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饭里都掺着沙子,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直到乾隆三十六年才被召回京城。让人意外的是,这两年他过得确实挺不错。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写道:“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他眼中的乌鲁木齐并没有流落天涯的凄凉。 纪晓岚还在诗中描写道:“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这说明当时的乌鲁木齐地表水十分丰富,居民可以随时取用。看来当地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要好得多。 更有意思的是,纪晓岚在诗中还写道:“玉笛银筝夜不休,城南城北酒家楼”,描绘的完全是一派繁华景象。这哪里像是流放犯人该待的地方,简直就是个不夜城嘛。 古来遭贬斥的官员多有幽怨之诗作,纪晓岚则不然。他把遭逢当成一次机会,一次领略西北边疆大好风光的机会,一次了解祖国边疆开发和建设的机会。这种心态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乌鲁木齐杂诗》一共160首,全部是纪晓岚在回京路上追忆往事而成,勾勒出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这些诗不仅文学价值很高,更重要的是为后人了解清代新疆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这部诗集里所有灵感都来自于这两年的生活见闻,其中包含的清新气息是当时的文坛所没有的,所以一经问世立刻为时人追捧。谁能想到,一场政治灾难居然成就了纪晓岚文学创作的新高峰。 回到京城后,纪晓岚很快就官复原职,而且还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化巨著。可以说,新疆的这段经历不但没有毁掉他,反而让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纪晓岚能有这样的人生境界,跟他的学识修养是分不开的。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能在逆境中找到乐趣,化危机为转机。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值得咱们每个人学习。 有人说困难是人生的垫脚石,有人说是绊脚石,关键看你怎么对待。纪晓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觉得他当时那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是真心还是强颜欢笑?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聊聊你遇到困难时是怎么调整心态的。

0 阅读:5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