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这件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外国人对中国人一直不友好,现在双方能够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05 10:44:02

荷兰安世这件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外国人对中国人一直不友好,现在双方能够和平共存,是因为还没有到翻脸的时候。 第二,海外投资不安全,没有国家给你背书,你的公司分分钟成为别人的食物。 所以,我认为对荷兰安世的反制还是太温柔了。 要知道世是做功率半导体的老牌企业,在汽车芯片领域算得上一号人物,2018 年的时候,咱们国内的闻泰科技花了足足 180 多亿人民币才把它收购下来,当时这笔交易算是中资在欧洲半导体领域的大动作,本想着能补全产业链短板,结果没等捂热乎,麻烦就找上门了。 这麻烦的源头就是美国炮制的所谓 “50% 规则”,听着挺专业,其实就是个霸王条款:只要产品里有超过 50% 的技术和美国沾边,哪怕是间接关联,想卖给被美国 “盯上” 的国家或企业,都得经过美国同意。安世虽然是荷兰企业,但早年和美国公司有技术合作,正好踩了这条红线。 美国一施压,荷兰立马就变了脸,之前答应得好好的交易后续审批突然卡壳,安世的部分高端芯片出货直接被限制,闻泰科技花大价钱买的产能,硬生生被掐住了脖子。 你看这操作,哪有一点商业契约精神,分明就是看你中国企业想发展,故意给你下绊子,所谓的 “友好” 不过是没触及核心利益时的表面功夫,真到了产业链竞争的关键节点,翻脸比翻书还快。 再说说海外投资不安全这事儿,安世根本不是个例,早有一堆前车之鉴摆在那。当年三一重工想收购美国的风电项目,花了 2000 多万美元都快谈成了,结果美国以 “威胁国家安全” 为由直接否决,理由荒唐到说项目离军事基地近,最后三一重工不仅没拿到资产,还白白损失了前期投入。 还有蚂蚁集团当年想收购美国的速汇金,交易金额都谈到 12 亿美元了,美国监管层硬是以 “数据安全” 为由卡了半年,最后逼得蚂蚁只能放弃,光违约金就赔了好几千万。 这些案例都透着同一个道理:没有国家力量硬气背书,企业在海外就是待宰的羔羊,你以为是公平买卖,人家却把你当成随时能吞掉的食物,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被美国视为 “命脉” 的领域,更是毫不留情。 安世事件里,美国的操控痕迹重得都快溢出来了。2022 年美国商务部公开的文件里就写着,专门针对荷兰施压,要求把安世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甚至派了高官亲自去荷兰 “谈心”,本质上就是怕中资通过安世掌握芯片技术,影响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垄断地位。 荷兰这边也有意思,嘴上喊着 “保持中立”,身体却很诚实,直接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2023 年干脆更新了半导体出口限制政策,把安世的多款核心产品都加了进去。 这时候就能看出来,所谓的 “双边和平共存” 全是利益维系的假象,一旦美国觉得你威胁到它的霸权,立马就会撺掇盟友动手,而那些盟友压根不会管什么商业规则,只会跟着大哥站队。 更憋屈的是后续的损失,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后,本来计划三年之内实现产能翻倍,结果因为出口限制,2023 年安世的高端芯片出货量直接下滑了 35%,营收少了近 20 亿,为了应对合规要求,额外花了 3 亿多搞技术改造,等于花了冤枉钱还没办成事。 反观美国,通过这波操作,不仅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获取,还帮自己国内的英飞凌、安森美抢了安世的市场份额,可谓一举两得。 而咱们的反制措施呢,无非是一些贸易层面的轻微回应,连荷兰最在意的农产品出口都没怎么动,这力度别说让荷兰反悔,估计人家压根没当回事,不然 2024 年也不会变本加厉,把限制范围扩大到了更多半导体材料。 看看之前澳大利亚在贸易上跟咱们叫板,咱们直接对其煤炭、葡萄酒加征关税,没过多久澳大利亚就主动找过来谈,这才是反制该有的样子。 对比之下,安世事件里的反制确实太软了,软到让对方觉得就算打压你,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自然就敢得寸进尺。 说到底,安世这出戏就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美国靠着霸权给盟友划红线,盟友为了依附霸权牺牲商业公平,而中国企业成了这场博弈里最无辜的牺牲品。 这事儿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所谓的 “友好” 都是阶段性的,海外投资的安全根本不能指望别人的规则,只能靠自己国家的实力撑着,反制要是没点真家伙,人家只会觉得你好欺负,下次还敢变着法儿地拿捏你。

0 阅读:0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