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特朗普发起关税大战后又被迫投降,最终让美国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境地!纽时记

烟雨评社 2025-11-05 10:54:47

纽约时报:特朗普发起关税大战后又被迫投降,最终让美国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境地!纽时记者向与会的国际关系问题专家提问请他们表态:谁认为美国将在贸易战中获胜,谁认为中国将获胜,谁认为尚难判断。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将获胜,并且目前占据上风。 要理解 “关税大战被迫投降” 这句话,得先回看特朗普政府的操作,2018 年,特朗普以 “扭转贸易逆差” 为由,对中国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从钢铁、铝制品到电子产品、家具,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当时他还高调宣称 “关税会让美国更强大”“中国会很快屈服”。 可这场关税战打了几年,结果却和他预期的完全相反 ——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8 到 2022 年,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下降了 35%,大豆、玉米的库存积压严重,不少农场主不得不靠政府补贴度日。 美国商会的调查也显示,超过 60% 的美国企业因关税增加了成本,其中 30% 的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反而导致美国本土就业岗位流失。 所谓的 “被迫投降”,体现在特朗普政府后期的政策调整上。2023 年,特朗普政府悄悄取消了对中国部分消费品的关税,包括服装、玩具等,理由是 “降低美国消费者负担”;2024 年又与中国就半导体、农产品等领域达成部分关税减免协议,相当于间接承认了关税战的失败。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引用美国前商务部官员的话:“当初发起关税战时,以为能靠施压让中国让步,结果反而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最后不得不调整政策,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被动的投降。” 那场专家座谈会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纽时记者邀请了 50 位来自全球知名高校、智库的国际关系和经贸领域专家,现场抛出三个选项:认为美国将在贸易战中获胜、认为中国将获胜、认为尚难判断。 结果有 32 位专家选择 “中国将获胜”,占比超过 60%;15 位选择 “尚难判断”;只有 3 位认为 “美国将获胜”。支持 “中国获胜” 的专家给出的理由很一致 —— 中国在贸易战中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 比如中国通过扩大与东盟、欧洲的贸易,弥补了对美出口的部分损失,2024 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 12%,对欧洲增长 8%;同时中国加快了产业升级,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占比超过 40%,远超美国的 15%。 专家们还提到,中国在应对关税战时的策略更具长远性。比如中国没有盲目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而是有针对性地保护国内民生和关键产业,同时通过举办进博会、降低进口关税等方式,展现开放姿态,吸引全球企业来华投资。 相比之下,美国的关税政策显得混乱且短视,一会儿加征、一会儿减免,让企业难以制定长期规划,不少跨国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得不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在座谈会上就说:“贸易战的关键不是谁加的关税多,而是谁能保持经济稳定和产业竞争力,从这一点看,中国目前确实占据上风。” 《纽约时报》的报道还指出,关税战让美国陷入了多重被动。除了企业成本上升、就业流失,美国在全球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也有所下降。 原本美国想通过关税迫使其他国家跟随自己的政策,结果反而让更多国家意识到多边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加入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美国推动的 “印太经济框架” 却因缺乏实质内容,进展缓慢。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 “尚难判断”,理由是中美经贸关系复杂,双方在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博弈还在持续,未来可能出现新的变数。 但总体来看,多数专家的观点倾向于 ——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大战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让美国陷入被动,而中国凭借韧性和策略,在贸易战中逐渐占据上风。这场持续多年的经贸博弈,或许还没完全结束,但目前的态势,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清晰的走向。 美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没钱、没技术,而是战略方向错了,节奏混乱。而中国没有喊“对抗霸权”的口号,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规则的制定者不一定是能控制一切的人,谁能守住规则,谁才是主导者。 信源:《纽约时报》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