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

亨克孤独 2025-11-06 10:41:47

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咱们常看空战电影里,战斗机一个急转弯、再丢俩干扰弹,就能把追来的导弹甩得无影无踪,可现实里却没有这么轻松?   电影里的操作纯属艺术加工,现实中的空战根本不按这个剧本走。雷达锁定的本质,是让导弹的制导系统咬住了目标,这套流程走完,战机再想脱身堪比登天。   雷达锁定不是简单扫到目标就行,它得先通过主瓣电磁波抓住战机信号,这束波包含了90%的雷达能量,成像清晰得能锁定战机的飞行轨迹。   接着雷达会进入持续跟踪状态,把战机的速度、高度等数据实时传给导弹。   最后一步才是真正的锁定,这时导弹的导引头已经和雷达联动,相当于把战机的“坐标信息”刻进了导弹的“脑子”里。   现代导弹的制导技术早不是几十年前的水平了,中距弹基本都用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自己带个小型雷达,发射后前半段靠载机引导,飞到目标附近就自己开机搜索。   美军的AIM-120D导弹还装了双向数据链,能接收第三方平台的信息,就算发射它的战机跑了,导弹照样能追着目标打。   近距格斗弹更狠,像AIM-9X这种,用红外成像制导盯着战机的轮廓,不是以前那种只认热源的“傻白甜”,干扰弹很难骗到它。   光制导先进还不够,导弹的机动性更是碾压战机。战斗机的最大过载通常在9G左右,这已经是飞行员能承受的极限。   导弹却不一样,AIM-9X能做出50G的机动,靠推力矢量技术直接调整飞行方向,转弯半径比战机小得多。   战机急转弯时,导弹能以更灵活的走位跟上,根本不存在“甩脱”的可能。而且导弹速度普遍是战机的2到3倍,一旦被盯上,留给飞行员反应的时间只有几十秒。   有人会说,不是有干扰手段吗?箔条干扰弹是最常见的,但它的毛病太多。箔条炸开后形成的金属云,有效时间特别短。投早了,金属片减速散开的信号会被导弹导引头直接过滤掉。投晚了,战机还在导弹的视线里,照样会被盯上。   有源干扰吊舱确实管用,越战时期美军用它把战机损失从月均12架降到4架以下,但现在导弹都带抗干扰功能。它们能自动切换探测频率,躲开干扰信号,甚至能从干扰波里揪出真实的战机信号。   拖曳式诱饵是比箔条更高级的玩法,战机拖着90到150米长的诱饵,模拟自己的雷达信号,把导弹引向诱饵。   科索沃战争里,美军用它成功规避过10次导弹攻击。但这种诱饵也有局限。它得和战机保持相同速度,一旦战机做剧烈机动,拖曳线可能断裂。   而且新型导弹能分析目标的运动特性,区分出诱饵和真实战机的差异,这招的效果正在打折扣。   电子战对抗也不是万能的,俄乌战场就暴露了问题,俄军的电子干扰能让“海马斯”导弹失准,但美军很快升级了导弹的抗干扰程序。   现代空战是“干扰与反干扰”的博弈,导弹的升级速度往往比干扰技术更快。像F-35配备的AN/ALE-70诱饵,就算能模拟战机信号,遇到AIM-120D这种带复合制导的导弹,作用也很有限。   说到底,现代空战体系下,雷达锁定和导弹攻击形成了完整的杀伤链。从雷达发现目标到导弹命中,整个过程可能不到一分钟。战机就算有隐身能力,一旦被锁定,隐身优势也会失效。歼20的隐身性能再强,也架不住导弹导引头的近距离探测。   电影里的潇洒甩弹场景,终究是为了视觉效果。现实中,飞行员能做的只是尽量缩短被锁定的时间,而不是被锁定后想着怎么逃脱。雷达和导弹的技术迭代,早就把“甩弹逃生”变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   来源:光明网 【对付雷达制导导弹追击 战机是否只能打干扰弹?】  

0 阅读:38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