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下了“最后通牒”! 认定荷兰100%担责,再不悔改一切后果自负。 2025年11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打破了中荷安世半导体争端的僵持局面,直接将责任矛头指向荷兰政府,明确其需承担100%责任,若继续无建设性行动,所有后果由荷兰自行承担。 这声警告的背后,早已不只是一家中资企业的权益之争,而是全球化产业协作格局下,单边主义干预引发的深层裂痕逐渐暴露的缩影。 很多人只看到荷兰动用冷战法律的粗暴,却没注意到这场争端里最荒诞的细节,欧盟内部的利益撕裂已经摆上了台面。 荷兰9月30日冻结安世资产后,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经济部长斯文·舒尔公开表态,称荷兰接管安世“没有任何错,决定非常明智”。 可这位夸荷兰的官员,管辖的正是德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当时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已因芯片短缺亮起停工预警,当地机械制造企业在紧急清点库存,医疗设备厂商四处寻找替代供应商。 一边是本国产业濒临“断粮”的危机,一边是政府官员为施压方站台,这种矛盾的背后,是欧盟在对华战略上的严重内耗。 荷兰口口声声称“担心欧洲研发中心被掏空”,可事实刚好相反。安世半导体2024年刚投入2亿美元扩建德国汉堡工厂,过去三年研发投入增幅超过150%。 闻泰科技2019年以338亿元人民币收购安世时,这家前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出身的企业年营收不足50亿欧元,是闻泰注入资金优化产线、拓展市场,才让安世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近10亿美元毛利,汽车业务占比飙升至六成。 张学政带领的管理团队,不仅没“掏空”欧洲研发资源,反而让这些资源在全球市场创造了更高价值。 荷兰所谓的“安全担忧”,更像是为政治干预找的借口。 荷兰的干预,真正戳痛的是全球产业转型的命门。安世不是生产尖端逻辑芯片的企业,但其主攻的功率MOSFET和SiC(碳化硅)芯片,是电动车产业的核心部件。 一辆电动车要用到几百颗功率芯片,其中SiC器件占车用半导体成本的15%到20%,直接决定电驱系统的效率和快充能力,能让电动车续航提升15%到25%。 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达到2100万到2200万辆,同比增长25%,而安世在功率SiC市场占据10%到20%的份额,是特斯拉、大众等车企电动化转型的关键供应商。 荷兰冻结资产、切断供应链的行为,本质上是在干扰全球能源革命的进程,这也是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急着测算损失的核心原因。 他们比谁都清楚,芯片断供拖垮的不只是生产线,更是欧洲在电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 值得深思的是,荷兰亲手摧毁了自己参与构建的“双赢模式”。 2019年闻泰收购安世时,荷兰政府是乐见其成的,当时欧洲经济低迷,安世在荷兰、德国的工厂面临裁员风险,闻泰的投资不仅保住了当地就业,还将南京、合肥工厂的产能与欧洲研发中心联动,形成“欧洲创新+中国制造”的互补格局。 到2025年,安世在南京、合肥的工厂贡献了近八成产能,这些产能反过来支撑着欧洲总部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 荷兰政府如今的操作,相当于突然抽走了全球产业链的“压舱石”,让自己从受益者变成了破坏者。 当合法收购的资产可能被随意冻结,当控股方的管理权能被司法机构强行剥夺,谁还敢放心在这片土地投资? 中方的反制之所以精准有力,恰恰是因为看清了这种“双赢”格局被破坏后的关键节点。 10月4日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境内23种核心产品实施出口管制,没有搞无差别打击,而是锁定车规级芯片这一核心环节。 这步棋打中的不仅是荷兰,更是那些沉默的欧洲利益相关方,10月28日本田墨西哥工厂停产只是开始。 宝马慕尼黑工厂,这个2025年刚达成第300万辆电动车生产目标的基地,很快出现日均产量下滑50%的情况;大众更是直接警告,若争端持续,欧洲本土生产线将大规模减产。 这些车企的哀嚎,比任何外交抗议都管用,也让荷兰政府陷入尴尬境地:跟着美国施压中国,代价却是欧洲车企的集体受损。 11月1日中方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半导体出口给予豁免,这一操作彻底展现了主动权所在。 豁免政策明确,只要企业提出申请并通过审核就能恢复供应,相当于把选择权交给了欧洲车企,要么施压荷兰政府纠正错误,要么等着生产线停摆。 这也是荷兰政府迟迟不回应却不敢彻底撕破脸的原因,他们知道,中方手里的不只是出口管制清单,还有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和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中方的最后通牒已经发出,荷兰是继续执迷不悟,还是及时纠正错误挽回局面,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关乎欧洲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信誉。 信息:商务部回应安世半导体磋商进展: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2025-11-04 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