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久马高速在雪天冒热气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这太酷了!想象一下,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暴风雪来了,别的高速可能得封闭管制,但这条高速却能自己“发热”,雪片落下三四十秒就化成水,路面始终保持畅通,就像给公路铺上了一条巨大的“电热毯”。 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沥青层里那些若隐若现的银灰色网格中。这是一种石墨烯“电热毯”,它和传统的撒融雪剂、用柴油吹雪车的方式完全不同。这套系统简直是个智能生命体:路上的温湿度传感器每15秒就回传一次数据,系统能提前2小时预热路面,雪停了还能自动关机,工作人员用手机App就能远程监控,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 更神奇的是,这套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免费的太阳能。高速路的护栏和声屏障上贴着的碲化镉薄膜玻璃,能利用高原上充足的阳光发电,单公里年发电量能达到65.7万度。用项目人员的话说,“白天让它晒太阳1小时,足够给路面充够一周的热量”。 我觉得这种变化特别有意义——它体现了一种思维的根本转变。以前我们应对自然挑战,常常是“对抗”思维:下雪了,我们就派人派车去清除;而久马高速的做法是“顺应”和“利用”,利用高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来解决冰雪难题,这真是种智慧。 而且这种做法对环境的友好程度让人感动。久马高速穿越若尔盖湿地外围,生态极其脆弱。传统的融雪剂氯离子含量超过40%,撒一次就让路边草甸枯黄半年。而现在这套零化学添加的系统,让草甸移植成活率提升到了95%。当地牧民高兴地说,以前担心路通了草却没了,现在牦牛冬天也能吃到新鲜草。我们在发展同时也能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信心。 算经济账的话,这套系统也非常划算。虽然示范段建设成本为49万元,但每年能节省人工、机械、融雪剂等费用约32万元,预计2年就能回本。而且因为避免了冰雪对路面的损害,路面寿命能延长15%,全生命周期还能再省下103万元。这说明环保和效益可以兼得,关键是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 据说未来久马高速会全面完成“自发热”系统升级。到时候从成都出发,不管什么天气都能一路畅通到川青省界,再也不用担心被大雪困住了。想象一下,冬季高原上,一边是白雪皑皑的壮丽景色,一边是冒着热气的高速公路,这画面既科幻又充满希望。 这种创新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基础设施可以更智能、更环保、更人性化。它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能够感知环境、自适应调节的“生命体”。 大家对这种“自带地暖”的高速公路有什么看法?你在冰雪天气出行时遇到过什么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马久高速 冰雪高速 高速路温度 来源:四川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