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到安徽大学视察,与时任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吵架,蒋介石狠狠打了刘文典两耳光,谁料刘文典趁蒋介石不备,往他的肚子上踹了一脚,蒋介石应声倒地,挨了李文店一脚后十分恼怒,立刻叫人把刘文典抓起来了。 刘文典1889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家里条件一般,从小就埋头苦读古文和经史。1906年他进入安徽公学,很快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08年底去日本留学,向章太炎学习国学,系统钻研古籍。回国后,他在北京大学教书,和胡适、陈独秀一起办新青年杂志,参与编辑和翻译工作。他专攻秦汉诸子,写出淮南鸿烈集解,在学术圈引起关注。 后来,刘文典和胡适在学问上闹矛盾,他觉得胡适基础不牢,就离开北大,到其他地方继续教书。1928年,他接手安徽大学校长职位。那时候他学问深厚,精通英语和日语,教学注重古籍原意,对陈寅恪推崇备至,认为那是真教授。但他对沈从文的作品不看好,说没学问。他的性格直来直去,不爱巴结权贵,专注研究和教学。在安徽大学,他推行国学课程,亲自上课讲解庄子,学生们都爱听他的课。 刘文典早年经历丰富,当过孙中山秘书,还主张用激烈手段反对袁世凯。留学日本让他接触更多国学大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站稳脚跟。他的淮南鸿烈集解花了六年时间,详细校注古书,成了他的代表作。1928年到安徽大学,他代理校长,主持校务,强调学生自主,但也带来管理上的松散。 1928年北伐结束后,蒋介石到各地视察学校,想稳固自己的地位。11月23日,他到安徽安庆,顺路去安徽大学巡视。刘文典没出门迎接,也没搞欢迎仪式,蒋介石转了一圈就走了。这事本来没闹大,但几天后安徽大学学生和附近女子中学起冲突。女中办校庆,安大男生想进去看,被挡住后砸门窗,还动手打人,警察才拉开。 事件上报,有人说学生闹事可能有政治背景。蒋介石在安庆听到报告,认为学校管得太松,决定亲自处理。11月28日,他召刘文典和女中校长到省政府开会。刘文典到场,说学生纠纷是小事,学校内部就能解决,不用上纲上线。蒋介石不同意,坚持刘文典管理不当,会影响大局。 两人争起来,蒋介石骂刘文典是学阀,管不好学生。刘文典回击,说蒋介石是新军阀。蒋介石上前扇了刘文典两耳光。刘文典顿脚表达不满,蒋介石下令卫兵把他抓起来。这冲突从学生事件引出,很快就升级成个人对峙,成了教育界的一段公案。 历史记载显示,这事起因于学潮,蒋介石想借机整顿安徽教育。刘文典坚持己见,不肯轻易妥协,导致局面失控。蒋介石的举动反映出他当时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欲,刘文典的回应则体现他的刚直性格。事件细节在报纸上报道过,当事人回忆也提到言语激烈,但动手部分限于耳光和顿脚。 刘文典被抓后,安徽大学学生不服,组织请愿去省政府要人。教育界像蔡元培、胡适这些人出面调解,通过信件和求情,说这事闹大对政府不利。蒋介石本想立威,但看压力大,几天后放了刘文典,条件是他必须离开安徽,不再当校长。刘文典收拾东西,去了北京暂住。 1929年,刘文典到清华大学教书,当中国文学系教授,继续钻研古籍。他每天去图书馆查资料,整理庄子文本。抗日战争开始,他随学校迁到长沙,又转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他开庄子课,学生们在简易教室听他讲解。1938年到昆明后,他出版庄子补正,陈寅恪作序。 1944年,刘文典转到云南大学文史系教书,住在校园,继续校订古书。他生活简单,坚持上课,偶尔抽鸦片解乏。1958年7月15日,他在昆明去世,留下了多部学术著作。他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古籍校勘上,影响了后来的国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