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都是大高个,力大如牛,是有原因的。中国人只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慢慢变的矮小。 叔梁纥出身宋国贵族后裔,其祖先孔父嘉因宋国内乱迁至鲁国。他成年后任鲁国陬邑大夫,负责地方管理。先娶施氏,生九女无子,其妾生孟皮,但孟皮足疾无法继承。叔梁纥年近七十,向颜氏求婚,颜氏三女中次女颜徵在应允,两人结合生孔子。叔梁纥身长十尺,武力出众,在公元前563年逼阳之战中,随鲁国孟献子出征。联军入城时守军坠悬门,他双手托举城门,让士兵撤出,避免损失。此事显示他力气大,身材高。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陬邑昌平乡,其父叔梁纥时年七十三岁。幼年丧父,由母颜徵在抚养。他身长九尺六寸,在当时算高大。成年后学礼乐,任鲁国司寇,参与治理。孔子周游列国,宣讲教义,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他注重粗粮豆子饮食,认为这些提供力量。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晚年授课不辍。 叔梁纥于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安葬梁公林。孔子成年后,将父母合葬防地,以示孝道。 古代中国人身材高大有力,主要因为饮食中大豆占大头。大豆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小米并列主粮,提供高蛋白营养。人们家家种大豆,顿顿吃豆制品,身体补充充足蛋白,长得壮实。考古显示,汉代男性平均身高约168厘米,士兵选拔标准超过一米七。山东曲阜古墓男性骨架多一米八,骨头粗壮。秦始皇卫兵身高八尺,合今一米八四。汉朝侍卫普遍八尺以上。汉代墓葬男性平均一米七五,比同期欧洲人高。郑州地区汉代男性平均一米六九点五厘米,变异范围一米六到一米七八。 大豆不只营养足,还固氮养地,种后土壤恢复快,下一季庄稼好。在无化肥时代,这帮了大忙。汉代华北男性一米六六到一米六八,长江南一米六一。饮食结构让高个常见,大豆功劳大。人们靠五谷过日子,大豆当主粮,吃下去让人高壮。 郑和从1405到1433年七下西洋,航至南洋印度,开辟海路,促进交流。虽未直接带回美洲作物,但推动玉米土豆红薯传入。玉米1560年左右经菲律宾入福建,土豆16世纪末入西北,红薯1590年代入东南沿海。这些作物产量高,种植简单,一亩顶大豆三亩。老百姓改种,田里大豆少,吃新作物为主。新作物碳水多,蛋白少,长期吃身体缺原料,人弱身高降。 明朝人口从洪武六千万增万历一亿多,粮食需求大,优先高产作物。大豆地位降,蛋白来源减。明中后期士兵身高五尺五寸,约一米六五。考古明代骨架比汉代细小,身高缩十厘米。天津桃花园明清男性平均一米六七,女性一米五三。秦汉到明清,男性平均一米六七,女性一米五五。 明朝后,玉米土豆红薯大面积种植,南方北方田地扩展这些作物。人口压力大,百姓选高产填饱肚子,大豆田减少。营养不均衡,蛋白缺口大,下一代身高持续降。清朝征兵难找一米六,南方户籍成年男子平均一米六以下,比汉代矮十厘米多。北方超不过一米七。墓葬骨密度差,营养跟不上。清代遗址男性身高低,股骨短促。 叔梁纥晚年管陬邑事务,公元前549年卧病去世,享七十四岁。亲属安葬梁公林,葬礼简朴。 孔子晚年回鲁国曲阜,编古籍,弟子听讲。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他感叹世道,饮水后离世,享七十三岁。子贡遵遗愿,以殷礼葬防地,与父母合穴。墓前堆土,弟子守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