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得病,太医们束手无策,一乡下郎中把脉后,说:“要还是用以前的方子

文山聊武器 2025-11-10 00:14:29

1750年,乾隆得病,太医们束手无策,一乡下郎中把脉后,说:“要还是用以前的方子,那就命悬一线。” 黄元御出生在1705年,山东昌邑一个书香家庭。他家是明代大臣黄福的 eleventh世孙,祖上出过进士和官员。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和兄长读儒家经典,经史子集都熟记在心。黄元御立志科举入仕,早年考中秀才,继续准备乡试和会试。那时候科考竞争激烈,他埋头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能为朝廷效力。家族的教育环境让他养成严谨的习惯,这后来也影响了他的医学研究。 1734年,黄元御29岁时突发眼疾,本是小病,却被当地医生治坏,导致左眼失明。在清朝,身体残疾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这直接断了仕途。黄元御只好转行学医。他师从乡里名医于司铎,开始钻研中医古籍,像《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和《本草纲目》。他不光背书,还结合实际病例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黄元御认为人体气血像四季循环,疾病就是这个循环出了问题。他特别注重调理脾胃,认为这是恢复平衡的关键。 黄元御在乡间行医多年,针对不同病人的体质调整药方,治好不少疑难杂症。他的名声传到周边地区,甚至京郊昌平。人们说他仅凭把脉就能判断病情轻重,这在民间积累了口碑。黄元御的理论叫一气周流,他把人体比作自然界,春夏秋冬对应气血运行。这套想法让他在治疗时灵活,不死守旧方。行医过程中,他还游历各地,接触更多病例,进一步完善理论。到1750年,他已在北京附近行医,声誉渐起。 乾隆十五年四月,乾隆皇帝病了两个多月。太医院的医生轮番会诊,用了二十多剂药,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加重。皇帝吃不下饭,御膳房的食物每天准备好,却只尝几口就撤掉。太医院官员们没了主意,这时宫中听说京郊有个盲眼郎中黄元御医术高明。乾隆下令召他进宫。黄元御被带到养心殿,太医们对他乡下出身有轻视。他诊脉后,说皇帝误用了寒凉药,现在性命危急。乾隆听了没生气,反倒觉得他直言不讳,比太医的安慰话实诚,命人赏赐。 黄元御继续解释,要治病必须停用旧方,改用他的药。太医们听他口述药方后反对,说药性太猛,可能伤身。乾隆认为顽疾需要重药,下旨按黄元御的方子煎药。服药几天后,乾隆身体恢复,能正常活动。他想重赏黄元御,却发现人已离开。乾隆派人调查黄元御的背景,确认他有真才实学,又召他回宫,任命为御医。从此黄元御进入太医院,开启宫廷生涯。 黄元御进宫后,看到太医院藏书丰富,但医生们因派系分歧,医术发展慢。他向乾隆建议设医学馆,让不同流派的医生一起研读经典,乾隆批准了。黄元御在诊治乾隆时,不仅治好顽疾,还提出饮食节制、作息规律的养生法。乾隆开始少熬夜批折,早晨在园中散步调气血。这些方法乾隆都采纳了。有次乾隆劳累头晕,太医院诊断为肝阳上亢,要用平肝药。黄元御认为这是思虑伤脾,湿气上扰,用了他的方子,五剂后症状消失。 在黄元御推动下,乾隆时期宫廷医学有变化。他写的《四圣心源》被定为太医院必读书,这书把气血运行比作四季循环,让医理容易懂。他还改革用药制度,每剂药要标明药材产地和炮制方法,避免质量问题引起事故。黄元御的理论影响了宫廷医生,许多人开始学习他的方法。他的书强调尊经,回归中医经典,避免后世杂论干扰。 黄元御作为御医,不只侍奉乾隆,还为皇族和大臣看病。他用自家理论治好多例难症,赢得认可。但宫廷环境复杂,部分御医嫉妒他,私下有不满。黄元御需小心处理关系,避免冲突。乾隆十六年,他随乾隆南巡,在杭州为人治病,屡见奇效。乾隆亲书“妙悟岐黄”匾,挂在太医院,表彰他的学识。黄元御在宫中继续著书,整理心得。 黄元御的医学贡献在于创立长安学术流派,他被后人称一代宗医。他的理论核心是一气周流,强调脾胃在中医学中的地位。这和传统中医相合,却有新解。他写的书有《黄氏八种》,包括多部医著,如《素问悬解》、《灵枢悬解》。这些书对中医气化理论有深入阐述,帮助医生理解复杂病例。乾隆帝为他题“仁道药济”,概括他一生行医救人。 乾隆二十年,黄元御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他整理毕生所学成书,献给太医院。离宫时,对弟子说医道要破旧规、察实情、用良方。黄元御回乡后,继续行医著述,至1758年因劳累过度逝世,享年54岁。他的医学思想流传下来,影响清代及后世中医。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