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年,美国对潜在对手从不手软,却唯独没有对中国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奥巴马在

烟雨评社 2025-11-10 11:33:55

过去三十年,美国对潜在对手从不手软,却唯独没有对中国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奥巴马在其回忆录中写到:“不是美国手下留情,而是中国选择了克制。”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老大”。当时的中国,经济规模较小,军事力量也远不现代化,然而,正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背景下,中美之间并未爆发冲突,反而维持了38年既不亲近,也不撕破脸的“相安无事”局面。 要明白这份 “克制” 的分量,先得看看美国对待其他对手的态度。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半导体行业风头正劲,东芝、日立等企业占据全球近 80% 的 DRAM 市场份额,直接威胁到美国产业地位。 美国当即出手,1982 年以 “产业间谍罪” 逮捕日立员工,后来又借东芝向苏联出售精密机床一事大做文章,通过制裁法案禁止东芝产品赴美 2 至 5 年,逼得东芝高管辞职、刊登 “谢罪广告”,最终半导体业务一蹶不振,2018 年彻底出售给美国公司。 法国阿尔斯通的遭遇更具代表性。这家被誉为 “法国工业明珠” 的企业,在电力设备领域全球领先,与美国通用电气形成竞争。 2013 年,美国以涉嫌商业贿赂为由,在纽约机场逮捕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威逼利诱其认罪,随后重罚 7.72 亿美元,最终迫使阿尔斯通将核心能源部门卖给通用电气,活生生被肢解。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借司法手段打压企业的操作,成了美国遏制对手的 “标准动作”。 对比之下,中国的发展轨迹里始终透着克制。上世纪 90 年代,中美经贸摩擦初现,美国多次针对中国纺织品、家电发起反倾销调查,中国没有采取对等报复,而是通过谈判逐步开放市场,甚至主动调整出口配额,避免矛盾升级。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面对美国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领域的指责,也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针锋相对,而是按规则完善国内法律体系,用合规化操作回应质疑。 科技领域的克制更显清醒。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始于 2019 年,但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即便中国在 5G 技术研发上逐渐领先,也从未像美国打压东芝那样,用非市场手段阻挠美国企业发展。 相反,中国一直保持着对高通、苹果等美国科技公司的开放态度,让其在华市场获得丰厚收益。即便后来遭遇芯片断供,中国也没有全面禁止美国科技产品入境,而是加快自主研发步伐,用技术突破替代对抗。 这种克制不是妥协,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中国清楚,美国的霸权思维下,硬拼只会招致更激烈的打压,就像东芝和阿尔斯通那样,最终影响自身发展。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美国陷入经济困境,中国没有趁机抛售美元资产,反而增持国债,帮助稳定全球金融市场,这种做法让美国意识到,中国不是 “威胁”,而是可以合作的伙伴。 奥巴马在回忆录里还提到,美国政府内部曾多次讨论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遏制措施,但每次都因 “中国的克制让制裁缺乏借口” 而搁置。 确实,不同于有些国家在国际上处处与美国针锋相对,中国始终坚守多边主义,在气候变化、反恐等全球议题上与美国保持合作,甚至在贸易逆差问题上,通过扩大进口、设立自贸试验区等方式主动寻求平衡。 如今再看,中国的克制换来了发展空间。过去三十年,中国 GDP 从世界第七跃居第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也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获得了大量实惠,2024 年中美贸易额仍保持在 6000 亿美元以上。这种 “斗而不破” 的局面,正是中国克制策略的直接结果。 那些认为美国 “手下留情” 的说法,显然忽略了美国打压对手的一贯作风。从东芝到阿尔斯通,再到如今被制裁的俄罗斯企业,美国从未对威胁其霸权的力量手软。中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稳步发展,靠的不是别人的宽容,而是始终保持理性、坚守底线的克制智慧。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