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年来,国际奥委会特别郁闷,基本上处于憋屈沉默的状态。由于法国,美国连续举办,他们不敢指导个干涉参与,一点存在感都没有。而印度巴西这样的国家,他们也不敢放给他们承办。 先不说别的,单是法国、美国连续包揽2024和2028年奥运会,看着像是体育强国轮流坐庄的体面事,实则全是IOC被逼到悬崖边的无奈操作,连一点挑挑拣拣的余地都没有。 2024年巴黎奥运会申办那阵儿,最初倒也算热闹,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匈牙利布达佩斯、美国洛杉矶和法国巴黎五个城市都举了手,乍一看还以为奥运热度没减。 可没等IOC开始正式评估,退堂鼓就敲得此起彼伏。先是美国波士顿,当地民众一听说要花纳税人的钱填奥运这个“大坑”,直接闹到市政府,议员们一算账,光基础设施就得砸几十亿,还未必能回本,干脆先一步宣布退出。 紧接着德国汉堡也撤了,政府跟民众掰扯了半天“奥运红利”,结果民调显示近六成的人反对,怕重蹈蒙特利尔的覆辙,那届奥运让加拿大城市背了30年债务,还得靠收“奥运特别税”才还清,这种前车之鉴谁也不想碰。 没辙之下,2017年在利马的会议上,IOC干脆玩了把“打包分配”的骚操作,直接把2024年给了巴黎,2028年塞给洛杉矶,投票的时候75人参与,创下36年来的最低纪录,与其说是投票,不如说是走个过场给双方台阶下。 要知道早年间申办奥运多风光,1960年罗马奥运有15个城市抢着要,2001年北京申奥也得跟5个对手掰手腕,再看看这届的冷清劲儿,IOC的面子算是丢尽了。 之所以没人愿意办奥运,核心就一个字:烧钱,而且是烧了大概率收不回的钱,牛津大学有份研究说得直白,自1960年以来,每届奥运会都超支,平均超支率高达180%,换句话说,申奥时报的预算就是个幌子,实际花的钱得翻近三倍。 2016年里约奥运最典型,当初预算46亿美元,最后花了236亿,超支51%不说,还亏了21亿美元。 更糟的是赛后一堆烂摊子,马拉卡纳体育场花2亿美元翻修,赛后没人管,7000个座椅被盗,流浪猫在垃圾堆里找吃的,奥运泳池里飘着昆虫尸体,池水变成了橙色废水,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 2021年东京奥运更惨,花了130多亿,收入才58亿,直接亏了71.3亿,那些为奥运建的场馆,现在大多闲置着吃灰。 雅典奥运的教训更深刻,2004年花了上百亿美元,亏了80亿,这笔债务直接加剧了后来的希腊债务危机,当地人好几年都得为奥运买单。 也就2000年悉尼和2008年北京奥运赚了钱,可这俩都是特例,悉尼靠成熟的旅游产业兜底,北京则是把基础设施投入转化成了长期效益,大多数城市根本学不来。 巴黎和洛杉矶也精明,知道这钱不能乱花,巴黎奥运预算压到80.9亿美元,后来涨到110亿,还是得精打细算,塞纳河清污花15亿都肉疼,奥运村连空调都不装;洛杉矶更绝,预算53亿,几乎全用现有场馆,能省则省,生怕步里约的后尘。 美国奥委会之前还公然允许运动员在奥运赛场抗议,直接违背《奥林匹克宪章》第50条,IOC也只能让运动员委员会收集反馈,根本没底气处罚,毕竟还得指望美国撑场面。 法国更不用说,巴黎奥运光是安保就花了48亿,全按自己的规矩来,IOC除了点头说好,连提建议的份都没有,所谓的“指导干涉”纯属想多了,能保住赛事不黄就不错了。 至于印度、巴西这样的国家,不是IOC不想给机会,是真不敢给。巴西已经用2016年奥运证明了自己“扶不起”,除了赛后场馆废弃,赛前就问题百出,瓜纳巴拉湾的水污染严重,病毒含量是欧美警戒标准的170万倍,运动员训练完就生病,只能穿塑胶衣比赛,提前打疫苗预防。 就这样的组织能力,再让办一次奥运,IOC怕是得被全世界骂死。印度更别提了,喊着要申办2036年奥运,可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干净,运动员村被骂“不适合居住”,场馆质量差到有人退赛,行政效率低得离谱。 再说资金和基础设施,印度连申办预算都没个准数,而奥运会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对他们来说就是天文数字;巴西更不用说,2016年奥运的债还没消化完,根本没余力再办一次。 IOC不是没考察过其他新兴国家,可要么经济不行,要么政局不稳,要么没办赛经验,一圈看下来,还是法美靠谱点。 这几年IOC也想改革,搞“奥运知识管理计划”帮申办城市控成本,可效果甚微,2032年布里斯班申办时也没对手,还是IOC主动推荐的,申办城市数量好不容易回到两位数,可真正有实力的没几个。 说白了,这八年IOC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想找城市办奥运得看别人脸色,想扶持新兴国家又怕砸锅,只能任由法美连续承办,自己缩在一边当背景板。 曾经的奥运是香饽饽,现在成了没人敢接的“遗产”,IOC的憋屈和沉默,说到底还是被现实磨掉了脾气,毕竟比起存在感,先把奥运办下去才是头等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