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这台词我们熟,完全是从咱们抢的。万斯表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装备,也不是电脑技术,而是人。 这话咱们中国人说了好几十年,没想到现在让人家美国副总统捡上了。不止是万斯,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也跟着凑热闹,说中国有钢铁装备,美军有钢铁意志,要打一场以劣胜优的现代战争。 这态度转变来得猝不及防,让人直呼“剧本拿反了”。 曾经的全球军工标杆早已光环不再。美国造船业仅剩4家主力军舰船厂,工人平均年龄超50岁,老龄化严重且年轻人不愿入行,产能大幅萎缩。中国2023年新增10艘军舰的规模,美国至少需要4到5年才能完成。 弹药储备更是短板,五角大楼坦言若与解放军开战,库存撑不了几天,JASSM隐身巡航导弹乐观估计8到9天就会耗尽,155毫米炮弹月产仅1.4万发,即便计划扩产三年后月产7万发仍难满足需求。 技术领域同样频频掉链,美国最早研发高超音速武器,如今却被中俄赶超,相关项目或三连败或直接取消,测试设施不足、关键部件未突破等问题缠身,而中国东风-17早已服役。 士兵层面的问题更显严峻,2023年美军自杀人数创新高,不少现役军人靠食品救济度日,普通士兵月薪扣除伙食费、住宿费后甚至倒贴钱,征兵更是陷入困境,陆军2023年缺口达2.8万人,降低标准仍招不满。 军工体系的官僚化积弊更是难以化解,小企业进入军方供应链需耗时11年,军工巨头垄断形成“制造焦虑—要钱—延期”的利益循环,F-35项目耗资1.7万亿美元却故障频发,改革因利益集团阻挠举步维艰。 与美国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军工在产能与技术上实现了双向突破。福建舰实现全球首个五代机电磁弹射,稳定性远超故障频发的美国福特级;无人机年产能力已是美国两倍以上,高超音速导弹、反舰弹道导弹形成代际优势。 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起强大产能,同类导弹日产能达上千枚,军舰、弹药供应源源不断。同时,中国军人待遇稳步提升、社会地位崇高,年轻人参军热情高涨,形成良性循环。 美国高层重拾意志论,本质上是技术优势丧失、产能跟不上后的无奈之举。曾经钢多气少的美国,如今陷入“装备差距缩小、产能差距拉大”的困境,只能靠精神牌遮羞。 这背后是国力对比的根本变化:中国持续的科研投入与制度优势,保障了重大项目长期推进;而美国去工业化严重,制造业空心化,军工依赖少数巨头导致创新乏力,再加上长期海外用兵、国内矛盾重重,早已难回巅峰。 从当年志愿军钢少气多到如今美国强调“钢铁意志”,历史的轮回充满讽刺。美国的台词看似借鉴中国,实则是对自身实力下滑的自嘲,没有硬实力支撑,再响亮的“意志”口号,也难逆转局势。
